||
《希波克拉底文集》是2019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译者是赵洪钧和武鹏。该书1990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一、内容摘要
本书是丛书《赵洪钧医书十一种》分册之一,是赵洪钧先生的译著,是了解西方古典医学的第一手资料。希波克拉底是西方医学的始祖,西方第一部医学专著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希波克拉底文集》。西方医学的始祖、“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年出生于爱琴海的科斯岛,卒于拉里沙。生平事迹已无确实资料可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加伦、索拉努斯等人的著作中有对他的描述。相传他出身世医家庭,医术高明,在科斯岛教过学生,游历过希腊很多地方。
“西方医学之父”希腊医学的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以他为名的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是所有医学界人士都应该阅读和思考的必备之书。也是现在研究希腊医学最重要的典籍。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思想给每个现代人以弥久恒新的生命感悟和健康启迪,适合更多中国知识分子阅读。近现代中外各流派的文化专家均认为,古希腊文化虽孕育较晚,却是近代欧洲文化——西方文化的始基。医学方面也是这样,我们若把现代医学称作西医,则追其本源应回溯到古希腊医学去。欲知西医的传统精神,必先从古希腊医学开始。
二、著作目录
古代医学论
气候水土论
流行病论一
流行病论三
箴言论
营养论
预后论
急性病摄生论
神圣病论
艺术论
呼吸论
法则论
礼仪论
医师论
生齿期论
外科论
头部外伤论
溃疡论
痔论
瘘论
骨折论
关节论
整复论
自然人性论
健康人摄生论
体液论
格言医论
摄生论一
摄生论二
摄生论三
梦论
后记
致谢
三、译者简介
赵洪钧,河北省威县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原第七军医大学,后长期在原籍作临床工作。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专攻东西方比较医学史,师从马堪温研究员。1981年毕业,毕业论文《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毕业后,在河北中医学院任教。1996年辞去教职,辞职前为该院副教授。辞职后未在任何单位供职。
自1990年左右开始,研究方向侧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
主要著作有:《近代中西医论争史》(1983内部,1989安徽科技出版社,2012年学苑出版社);《内经时代》(1985内部,2012年学苑出版社);《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1987内部);《伤寒论新解》(与马堪温先生合作,1996,2014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河北卫生年鉴》(策划主持人,副主编,1989河北科技出版社);《希波克拉底文集》(译著1990安徽科技出版社,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西医结合二十讲》(2007年安徽科技出版社);《医学中西结合录》(2009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赵洪钧临床带教答问》(2010年12月人民军医出版社);《赵洪钧医学真传》(2016年9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在期刊杂志上正式发表的论文约40篇。《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有美国宾州大学席文教授作的英文摘要。《内经时代》和《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者撰文评介。
1990年10月应特邀出席东京第6次国际东洋医学会,作“近代中医在中国”报告。1998~2000年在英国行医1年半。2000年之后主要在故乡行医。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应邀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和深圳市中医院等地讲学。
四、作者简介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年至约前370年),他生活在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和传说中的扁鹊差不多时代。是整个古代医学史上三位巨人之首(另两位是盖伦和阿维森纳),后世尊称为“医学之父”。在他的家乡希腊科斯岛上建有希波克拉底博物馆;在月球上有一殒石坑名为希氏坑。这样尊崇的医学史地位是基于什么样的医学贡献呢?
希氏学派的“体液学说”是医学史上有代表意义的病理生理学说,统治医界近两千年。这一学说认为疾病乃体内四种体液(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及黏液)失调的结果。在今天看来,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论。希氏的癫痫病因论,否认其为天遣或超自然力量所致,认为主因乃环境因素、饮食及起居习惯。也仅仅是脱离了巫术和哲学思辨而已,并非是正确的认识。与中医经典完全不同,希氏医学理论至今仍然适用的几乎没有,如果不是个人的兴趣,任何一位现代医生都不必翻阅《希波克拉底文集》。诚然,以其名命名的术语如希氏面容(病危脸容)、希氏指(杵状指)、希氏振荡(液气胸患者的水震荡音)、希氏长凳(辅助固定骨骼的长椅)、希氏盖状绷带等尚沿用至今,这些也并非是什么伟大的贡献。
然而,希波克拉底的伟大贡献决不仅仅是他不朽的医学誓言和一些医学箴言。
《希波克拉底文集》七十篇,研究者怀疑非尽出希氏之手,但贯彻其始终的重要原则是一致的,这就是把临床观察置于首位。这种观察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力求无遗漏的真确,不仅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观察入微,也详细考察了与疾病相关的营养、气候、水土、家族史和流行方式,几乎与现代诊断学的程序完全一致。
在《流行病论》里记载了一种热病:“这种热病的患者通常有口腔溃疡、疼痛,生殖器排出物过多,器官内外疼痛且出现肿块,鼠蹊部有肿胀感等症状。双眼水肿、发炎、流泪,眼病呈慢性过程并且有疼痛感。起于眼睑,弥漫到眼的内外,导致很多患者的视力受损。还有出现在其他部位的疮疡,特别多见于生殖器。”这种忠实的记录使我们在两千年之后仍然能对这一病案进行严肃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讨论,比如,它很可能是“白塞氏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扁鹊、华佗们流传下来的全部医案传说(如扁鹊见蔡桓公、华佗治督邮等病例),没有一例可以放在今天进行严肃的病案讨论。可以断言,那些“神迹”均不是真实的临床观察记录,失传的不仅是华佗的医术,他治过的病似乎也失传了。
在《气候水土论》里,我们可以看到希氏把视角放大到环境、气候、水土、流行病的精微观察,并且对不同地区进行了对比研究。“与C城相反的是,B城位于夏季白天朝向北的方位。它能避开较湿热的南风,所以这里的水质相对C城来说比较凉且硬。此地的居民肌肉发达,但身形消瘦。这样看来,他们消化器官的下端容易发生便秘、硬结,上端则比较宽松。并且头部硬而健康,但是,大多有内伤的倾向......这个地区常见的地方病为胸膜炎及其他急性疾病......眼炎这种疾病也困扰着这些居民,这种炎症带来的疼痛生硬而强烈,并且会迅速恶化,导致眼破裂的严重后果。鼻病是30岁之前的居民容易在夏季患上的病,这种病例不多,但通常病情都比较严重。我调查出的其他情况还有:B城的居民性情比较彪悍;他们比其他地方的人寿命更长;若是生了痔疮,既不会化脓,也不会恶化;该地的妇女们,则由于常年饮用硬而冷的水质,身体难以吸收更柔软的水分营养,所以多患有不育症;她们的月经紊乱,表现在量少并且经期异常;孕妇很少流产,但难产的现象则很多;产后奶水比较少,因此不容易抚养婴儿;这些妇女也容易患有产后痨病,这种疾病比较剧烈,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内脏肿胀或破裂。儿童易患睾丸水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水肿会逐渐自然消退。B城的居民们,青春期通常来的比较早”。
这种对特定对象群体进行观察,以客观、真实的观察为依据,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叫观察性研究。希波克拉底是第一个把观察性研究引入医学的人,尽管这种研究只能被动观察和如实记录,观察时各种主管客观因素的干扰难以控制,希氏也不会想到通过合理分组、设置对照等手段以减少干扰,更不会懂得现况研究、疾病监测、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区别。但,基于观察而不是“想象”的研究始终是医学的根本,这一点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改变。
希氏文集的主体就是由这种观察实录构成的,他不轻易进行理论假设。在第一章《古代医学论》里,希氏强调了这一主张:“往往一些试图论述医学的人们,经常把冷、热、干、湿或其他自己想象的东西假设成自己的论述基础,很显然,这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不仅简化了疾病和死亡的因果原理,而且还以个性代表共性,将自己从个体病例中假设得出的结论施于普遍病例的诊断中”这一段话直到现在仍然熠熠生辉,含有循证思想的精髓,简直就是针对中医而言的!希氏的不假设,是因为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判定假设正确与否。与之相反,中医是大胆假设:阴阳、营卫、六淫,乃至经络穴位等等,无一不是单纯的假设,反过来以这种未经证实的假设来悍然指导临床实践。这与希氏的以临床事实观察来指导实践是根本背道而驰的。
希波克拉底死后,医学的发展甚缓。其原因可能有如美国医史学家加里森(Fielding Garrison)所说,“临床之事不再被纪录”。盖伦医学统治了漫长的中世纪,如中医一样,“西医”也染上了“捧经恶习”,经典和权威成了医学先验的“证据”。直到文艺复兴,希波克拉底的思想才恢复光芒。以维萨里为标志,与古老的希波克拉底思想一脉相承,医学从“经书”回归了“事实”。维萨里的伟大贡献与希波克拉底一样,也并不是他的划时代著作《人体的构造》,而是,他宣判了盲目信奉古老学说的死刑,使医学研究回到精确的、直接的观察上来。
中医三千年的历史中,也并非没有基于事实的临床观察。如郭洪《肘后方》中关于沙虱病(恙虫病)、马热颡、猘犬啮人、癞病、天痘、骨蒸尸注(结核)等传染病的描述,真实可靠,突破《内经》《伤寒》的病因和辨证体系,实为难得。可惜的是,这种注重临床事实观察的实证精神如同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一样只是零星的火花,不成气候。中医至金元四家,极端主张以《内经》为宗,认为“不独诸病的源理,可以内经之说解释,即诸病的证候治疗,都可以内经的混沌词句,体察应用。所以诊病不必定病名,只需辨其阴阳虚实寒热,就能开方用药。医道至此,可谓万劫不复。”(陈方之《旧医学之回顾》)此后的中医每况愈下,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抄书八百余家,毫无临床验证,居然成了旷世经典,实为荒诞。
正因为有严格真实的观察,希波克拉底在治疗上偏于“简单被动”,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度慎重的态度。希波克拉底最早观察到疾病的自愈现象,观察到疾病演变过程的转剧、复发、消散、危象、发作、峰、康复等阶段,尤其是“危象”,往往是预后的转折点,治疗的目的只要顺应疾病的自然过程就可以。在对大多数疾病的病因一无所知的时代,这种老实、审慎的态度极为难得。中医可不是这样,在经典里,几乎对每一种病都有“效验如神”的药方。
对药物的迷信,几乎是人类的本性,东西方并无二致。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有名言“对服药的渴求可能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所有的传统医学都迎合了这一人性,无限夸大了药物的作用。威廉.奥斯勒已经有所觉醒,他更乐意在教科书中写道“目前没有治疗方法”或“药物治疗的作用有限”。到了循证医学时代,对治疗有效性的怀疑论更被发挥到了极致,它严厉的质疑一切未经严格临床试验的治疗的可靠性。
循证医学一言以蔽之,它只认“事实”,经过严格检验的“事实”。而这正是希波克拉底医学思想的精髓,我们可以把循证医学的源头追溯到这里。
(作者:棒棒医生)
五、章节阅读——体液论
体液无论在任何部位,除非及时消化排除,否则必然依附在某个适当部位。体液的过剩或不足都会导致疾病,但过剩和不足都有量的差异,所以疾病之间互相不同。医生要采取诱导疗法,如果体液向下太多,就需要诱导使其向上;反之,向上太多则诱导其向下。医生要了解体液为何溢出,以及各种体液能够导致何种疾病。检查疾病的构成时,初期应留意患者的排泄物的性质,必须了解患者的月经、痰液、鼻涕、汗液,以及尿道、双眼、肿块、伤口和皮疹的分泌物是否正常。一些病的关键症状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这个限度就会有害,甚至会导致死亡。
生命力旺盛的体液,其颜色有如鲜花。体液无论在任何部位,除非及时消化排除,否则必然依附在某个适当部位。体液的消化排除方式,可根据人体需要的不同向外或向内,总之方向不定。体液的过剩或不足都会导致疾病,但过剩或不足都有量的差异,所以疾病之间互相不同。体液向下太多,就需要诱导使其向上;反之,向上太多则诱导其向下,这就是诱导疗法。洗净上部或下部使其干涸,不要封闭体内的渗出液,而要使之排泄干净,这就是“干燥疗法”,也称为“安抚疗法”。
医生必须注意观察那些自发消失的症状,比如烧伤后出现的水疱。还必须观察什么情况对什么病人有害或有利,总之一定要采取措施使病人趋利避害。
子宫发生病变时,可使用体液净化法——主要是吐泻法就可治疗。吐时患者会感到绞痛,吐出物像油污,不混合,起泡、发烫、辛辣,为铜绿色,随后就变成碎片状、酒糟样或血样物。无气泡的、不调和的、调和的、干燥的,这是流体的性质。患者在病情危重前会有舒适或不适感,还有些患者会表现出精神亢奋、子宫口张开、子宫排空、阴道内部或外部发热或发凉。如果引起绞痛的原因在脐下,则患者的绞痛轻而间歇长。
无论何处的排出物,倘若没有泡沫,则意味着已经过消化,而未经消化者则发凉、恶臭、发干或多湿。非疟性热患者,如果出现前所未有的口渴,那么就是热敷也不会使其小便畅通和鼻孔湿润。患者虚脱后,全身干燥或憋胀,呼吸急促;季肋部、肢端和双眼出现病态;面色大变,上腹搏动,畏寒,颤抖,皮肤发硬;患者的肌肉、关节、声音、神态都不由自主地表现出异样;患者的毛发、指甲也有变化。以上这些都是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但医生在判断患者的病情时要看更重要的、更突出的特征。如果病人神志清醒,五官功能正常,比如嗅觉、对话等均无异常,则病情将会缓和。这时的发炎症状即使明显,也是有利的。
检查疾病的构成时,初期应留意患者的排泄物的性质,如尿的性质。此外,患者的虚脱状态、面色变化、呼吸变弱等症状也需要留意。必须了解患者的月经、痰液、鼻涕、汗液,以及尿道、双眼、肿块、伤口和皮疹的分泌物是否正常。一些病的关键症状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这个限度就会有害,甚至会导致死亡。
周期性发作时不能加强营养,不能勉强病人进食,必须控制病人的食量,直到病情出现分利。分利期间或分利刚过不要扰动病人。切勿使用吐泻药或给予病人其他刺激,也不要在这期间对病人进行检查,只让病人静卧即可。除非病人发生少见的极度兴奋,此时用吐泻药能使紊乱的体液调和,阻止发病。这样,需排出的体液会由惯常的通道朝与体液趋近的方向排出。判断排泄物时,排泄物的量的多少无关紧要,关键要看排泄物是否适度,以及病人是否能够支持。当时机成熟时,要减少病人的体液,如果这时需要进一步的处理,就应该改变方针,如果病人能够承受,应使病人的体液干燥或湿润或制止排泄。以下的症状能够检验治疗效果:干的部分变热,湿的地方变凉;泻药的作用刚好相反。通常情况下,如果发作周期是奇数性的,则奇数日的排泄物应该上行;如果发作周期是偶数性的,则偶数日的排泄物应该下行。但是如果先决条件发生变化,则偶数日的排泄物适宜上行,奇数日排泄物适宜下行。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分利更不规则。治疗迁延不愈的疾病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比如那些持续达三四十天的病例,在第13天用泻法,第14天用吐法。
通常来说,热性病且伴有虚脱时,患者的关节和颌面部容易出现脓肿。脓肿大多在先感觉到疼痛的部位出现,尤其是在上半身部位。如果该病为慢性且趋于下半身,那么脓肿就会聚集到下半身。双脚发热意味着下半身脓肿,双脚发冷则脓肿在上半身。患者病后起立时,如果随即感到手部或脚部疼痛,则患者的手足部也有脓肿。而如果某个部位发病前就有疼痛,那是体液停滞其内的缘故。要了解体液为何溢出,以及各种体液能够导致何种疾病。至于全身一般情况,要知道什么体质的人容易患上什么疾病。
肉体方面的症状包括暴饮暴食、睡眠无度或者劳累过度。无论处于感情需要,还是不得不忍受有规律或无规律的沉重负担,都可能出现病态。精神方面的病态表现为精神亢奋、爱询问、爱动手、爱说话、有强烈的欲望和容易激动等。身体方面的病态则表现为紧张不安、咬牙切齿和双脚发抖等。对于恐惧、害羞、痛苦、高兴等各种情感表现,人体内都有相应的器官反应,这些反应有出汗或心慌等。
对疾病有利或有害的外用药物或者用品——涂抹剂、糊剂以及毛制绷带等。人体内部对外用药的反应和人体外部对内服药物的反应是一样的。
土壤之于树木,如同肚子之于动物。肚子使动物获得营养,使之变热或变凉——肚子空虚时变凉,充实时则变热。不同年龄的动物如同一年分为四季,它们不是一次耗尽肚子中的所有,而是适当采用并加工。比如一个水壶,新的时候出水顺利,随着水壶变旧,出水就慢慢受到限制。肚子也是如此,营养物从中通过,会在肚子中产生沉淀。
有些疾病是先天性的,有些则是因水土而引起的,也有些疾病则是体质所造成的,还有些疾病是由于摄生或季节引起的。如果地域方位与季节不适宜,就会引起季节性疾病。
缓和的南风会引起耳聋、眼黑、头疼和头部沉重,因此在南风的季节,病人的疮疡发软,尤其是口腔以及阴部的疮疡。北风能引起咳嗽、咽喉痛、便秘和排尿困难等。不同方向的风在各个方面引起不同的结果,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体液的力量随着季节和地域而变化,比如夏天产生胆汁,春天产生血液。
疾病的变化主要在于天气的变化,尤其是季节的急剧交替以及其他剧烈的变化。因此,渐变的季节是最安全的,因为随着温度和摄生的逐渐变化,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有序地进入另一个阶段。
人的体质对季节的适应能力不同,有些人适宜于夏天,有些人适宜于冬天。此外,地域、生命阶段、生活方式,以及变化多样的疾病性质等因素,也影响着人对季节的适应能力。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对地域、生活方式、季节变化和疾病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因此,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应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冬天人们处于休息状态,因此食物要熟而简单;秋天劳作多,要常喝水,常饮葡萄酒,多吃水果。
由季节可以推断出疾病,所以偶尔也能从疾病来推断出季节的变化。比如某种皮肤病或关节疼,在快下雨时就会加重。
雨可以隔日下,每日下,也可以连续下;风可以持续刮几天,也可以仅仅肆虐一段时间。这些情况与季节性质类似,只是不明显而已。如果一年中季节交替和变化特点明显,那么疾病的相应特点也非常明显。在这种年份就会出现严重的疾病,而且疾病会蔓延得很广。
人的面色和肤色随着季节而变化。刮南风与刮北风时不同,人与人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面色和肤色也不同。判断一个人的肤色要根据平时的肤色判断,并知道不同年龄和季节时的肤色特点。
痔疮患者不容易患上胸膜炎、肺炎、广泛性溃疡以及皮肤病。但如果治疗不合时令,很多人只要患上上述疾病大多会因此而丧命。同样,其他的肿胀如瘘管,也能治疗其他的一些疾病。如果其他的疾病发生在瘘管之后,则症状就会缓和,如果发生在瘘管之前,则瘘管能防止其进一步的发展。月经排出物可凝结成一种血液,而病人的吐出物也与血液有关。有些患者可适时地放血,但另外一些患者则不能。吐血可因季节变化引起,也可因胸膜炎、胆液引起。如果耳部肿胀分利后不化脓,当肿胀变软后而复发;如果按照常规,肿胀会再度发生并持续发热,复发后又出现同样的间期。这种病例应预知关节处可能会有脓肿。浓稠、白色的尿液有时在第四天排出后,发热衰竭的病人可能会因此而获救。如果再有鼻衄且出血量大,则更有把握。右侧腹痛的人如果伴有关节炎则疼痛减轻,但腹痛好转后关节炎又会加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