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余向东: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简史

已有 1591 次阅读 2023-5-28 16:0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棒棒医生,2023-05-16 21:30 发表于湖北

关于发明三氧化二砷(以下简称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APL)的“哈尔滨方案”的这一段历史公案,我已经写了近30篇文章(参阅专题文章汇总)。30篇文章可以简化为年谱的形式,如下:

1845年,英国生理学家Bennett和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同时报道一种新型疾病,命名为白血病。

1865年,德国医生Lissauer和Valentiner用Fowler氏液(即三氧化二砷的碳酸钾溶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一疗法被写进教科书,直到1953年马利兰问世才被淘汰。

1931年,美国康奈尔医学院的Forkner和Scott重启砷剂(Fowler氏液)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论文发表在JAMA上。

1957年,Lelf K.Hillestad首次报道了急性白血病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个亚型,并命名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1958年,哈医一院关继仁用Fowler氏液治疗慢性白血病,得出无效结论。

1971年,哈医一院药师韩太云从民间偏方得到启发,研制出以三氧化二砷为主要成分的“癌灵一号”注射剂,开始试用于治疗各种实体瘤和白血病。

1973年,哈医一院张亭栋等用“癌灵一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得出优于化疗的疗效(血液学缓解率16.7%,远低于马利兰的大于80%)。

1978年,哈医一院中医科和检验科总结用“癌灵一号”结合化疗和中药辨证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55例,完全缓解12例,完全缓解率21.8%,未得出优于同时期国内单纯化疗的效果(30%-90%),参阅1979年中国白血病治疗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该总结虽提出了“对早幼粒型(即APL)更适宜”的猜测,但55例中并没有一例诊断为APL,因此此观点没有任何证据。该集体总结论文发表在《黑龙江省中医学会1978年学术会议资料选编》中。1979年,张亭栋、荣福祥署名再发表。

1983年,哈医一院胡晓晨单用癌灵一号治疗M3(即APL)共3例达到完全缓解,并摸索出小剂量30天的有效方案,是后来“哈尔滨方案”的雏形。论文发表在黑龙江省急症研讨会上,题目是《癌灵一号注射液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四例报告》

约1987-1988年,韩太云改良“癌灵一号”,去掉了其中的痕量氯化亚汞,成为三氧化二砷单体溶液(据张学院士对1986年和1991年后不同年份713注射液成分鉴定结果推断》。

1991年,哈医一院孙鸿德等总结该院中医科自1974年-1985年间用癌灵一号+中药辨证治疗APL共32例,完全缓解率59%,5年存活率50%,首次清晰得出“癌灵一号”对APL的显著疗效,此后在哈医一院才基本成为共识。

1995年,哈医一院血液科张鹏团队首次明确用三氧化二砷单体而不是“癌灵一号”治疗APL有显著效果(研究自1992年始),并且证明其与反式维甲酸之间无交叉耐药,同时初步明确三氧化二砷诱导分化和诱导凋亡的机制,为“哈尔滨方案”画上句号。

1995年,张亭栋作为“癌灵注射液”唯一发明人成功申报专利,引起中医科孙鸿德、胡晓晨和血液科张鹏等严重反对。

1996年,上海血研所研究明确ATO治疗APL的分子机制,成果发表在BLOOD上,这一中国“哈尔滨方案”遂引起世界关注,并被世界多中心重复验证。

2000年,《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人以陈赛娟等上海血液所学者为主,张亭栋是唯一哈医大署名者,亦引起哈医学者群的不满。

2008年,美国血液学会(ASH)把哈尔滨学者发明的ATO治疗APL疗法评为50年来血液病学的11件大事之一,高度评价其“开创了肿瘤凋亡治疗的新纪元”。

2009年,孙鸿德就“癌灵一号”发明专利权诉哈医大一院和张亭栋一案向最高法申请再审,被驳回。

2011年,张亭栋因此成果获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张亭栋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2019年,张亭栋获“以岭整合医学奖”和吴阶平医学奖。

2020年,张亭栋获未来科学大奖。

(以上简史是我研究的结果,虽然自信是迄今最可靠的,还是期望得到医学史专家和知情血液专家的指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89692.html

上一篇:星言星语和星月(265):周末
下一篇:《弘扬中医: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大纲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1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