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王瑞文:《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独白》(17)——抑郁幽灵

已有 1783 次阅读 2023-1-15 20:02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和以幻觉、妄想和行为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精神分裂症不同,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主要以情绪的过度高涨或低落为主要表现。所以现在专业内更多地称此病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或直译为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几乎所有人都有过“欣喜若狂”或“极度悲伤”的时刻,那么怎样的情绪算“过度”了呢?如何界定过度情绪的界线?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刚改革开放时,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较少,对情绪正常与病态的界定非常严格,基本上是要到达用常识都能判断是否“疯”了的程度,才会在临床上诊断为情感性精神病。也就是说,临床漏诊率可能会很高,但误诊率很低,说你有病那就是真的有病了。

按照简单的逻辑推理,情感性精神病可以分为3个亚型:单相抑郁发作(只有一次或多次抑郁发作,没有躁狂发作),单相躁狂发作(只有一次或多次躁狂发作,没有抑郁发作)和双向发作(既有躁狂又有抑郁发作)。

随着临床观察的深入,发现情况比开始想象的要复杂。比如,有的病人开始时情绪高涨,但并未“失控”,甚至才思敏捷,工作能力进入了巅峰状态,之后才跌入抑郁状态。那么他前面的这一段并未“失控”的高涨情绪状态算不算“躁狂发作”呢?或是相反的情况,开始只是轻微的“不开心”,但并不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后来躁狂发作,那么前面轻微的“不开心”算不算“抑郁发作”呢?

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人们又创造了两个概念:“轻性躁狂”和“轻性抑郁”。如果病人出现明确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之前出现的“轻性躁狂”和“轻性抑郁”就是前奏曲,将其计入临床前驱期。但如果以后始终没有明确的躁狂或抑郁发作,就不能算病态,这两种状态不能独立诊断为躁狂症或抑郁症。这两个概念的引入看上去解决了临界状态的诊断困难问题,殊不知,从此引发了抑郁症诊断不断扩大化的趋势。

轻躁狂者除了自我感觉良好,整天精神抖擞之外,大多时候是一种他觉状态。当身边出现一个整天神神叨叨,说话声音比旁人大几个分贝,永远不知疲倦的人,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可是,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烦恼、挫折并且得不到有效解决时,会出现悲伤、沮丧的情绪,这完全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不应该视为精神疾病。因此轻性抑郁者应该是指情绪“毫无缘由”的低落、沮丧。但这常常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不太容易被人察觉。甚至有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情绪,在人前故意装出一副轻松自在的样子,因而被称为“微笑性抑郁”。有的人直到自杀后才被发现原来是得了抑郁症!专家们开始引导人们树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积极预防意识,并用专业术语给各种“危险”人群贴上可识别标签。

如果有人从小到大终日像林妹妹一样是一个开心不起来的“倒霉蛋”,就可以贴上一个“抑郁型人格障碍”标签。

如果遇到点心事就不开心,心情时好时坏总难消停的人,就可以贴一个“抑郁性神经症”标签。

如果是心情不好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但没达到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的人,不管什么原因,都可以贴一个“心境恶劣状态”标签。

如果是遭受到重大刺激而心情不好,就可以贴一个“应激性抑郁”标签。

如果是老年人心情不好就可以贴上“老年性抑郁”标签,产后心情不好就可以贴上“产后抑郁”标签,等等。只要需要,随时有专家为您量身定制标签。人类进入了必须天天快乐,不开心等于有病,就需要治疗的幸福时代。40多年前《白毛女》中杨白劳自杀绝对不会被诊断成抑郁症。而今天,没有一个精神科医生胆敢否认一个自杀者是抑郁症病人,更加恐怖的是抑郁症病人不仅会杀自己,还可能会出现“扩大性自杀”,例如抑郁症妈妈杀死孩子后自杀。

潘多拉魔盒已经被打开,抑郁症的患病率快速增长了一百多倍。今天,始满世界都游荡着抑郁症的幽灵。特别是经过媒体的不断渲染,抑郁症已然变成了21世纪游荡在人们心灵的僵尸鬼。只要被僵尸鬼咬上一口,不仅会人性尽失,还会去咬身边所有抓得着的人。主流的观点都会这么宣传:抑郁症会使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受损,甚至可导致自杀等严重不良后果。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可以尽快控制病情,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灾难性后果。

为了让民众能够让尽早发现诊断抑郁症,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做了最通俗的简化:只要满足“情绪低落、无愉快感、不想做事、兴趣减退、疲乏无力、思维迟缓、食欲减退、失眠、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等9条标准中的5条,时间持续两周以上即可诊断抑郁症。诊断抑郁症不需要专业知识,比吐口唾沫都来得容易。笔者曾让学员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去不同医院的精神科门诊就诊,主诉只需要对医生说:“心情不好半个月。”结果百分之百被门诊医生诊断为抑郁症。临床医生的原则基本上都是“宁可误诊一千,不愿漏诊一个”。因为诊断抑郁症对医生而言几乎不存在风险,符合病人的“利益”,也能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

另一个抑郁症的制造源来自电脑和网络。现在估计所有精神科、心理科都配置了心理测量软件,网络上也非常容易找到各种做心理测试的网站。大多人做了测试后都会发现自己有某种程度的抑郁。心理素质弱一点的人,特别是测量结果为“重度抑郁”时,就坚信自己得了抑郁症,并认为电脑测的一定比人看得准,对测试结果深信不疑。

其实这里满满的都交的是智商税。心理测量软件测量的只是抑郁情绪,这里的抑郁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症状,不是抑郁症。抑郁症指的是一种疾病。就像体温表测的只是体温,不是测量得了什么病。脑袋被门夹了一定疼。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一定会不开心,此时去做心理测试多半能测出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没有半毛钱关系。对疾病的诊断是一个更加复杂的专业判断过程,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具有诊断抑郁症的能力。电脑诊断不过是对预先人为设定的已知条件做逻辑运算而已。输入一个复杂的算式,计算器就能快速算出准确的结果,这不表示计算器懂数学。回答一些预先设定的问题,然后电脑给出一个结果,也不代表电脑会看病。

抑郁症病因迄今不明,所以所有的物理检查,如脑CT、脑核磁共振、多普勒超声等等,除了用于排除其他疾病,那些声称可以诊断抑郁症的检查都缺乏科学依据,将不成熟的检查项目用于临床,只能将其理解为商业行为。

抑郁症已然变成了流行病,那么它本质上属于什么性质的疾病?是生理上的病变,还是心理上的问题,应当如何治疗?这些都成了当今的热点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72090.html

上一篇:[转载]血必净注射液研究现状和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下一篇:新冠病毒病经典中药处方介绍——血必净注射液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2 许培扬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