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医声医事2019-03-30 16:13
昙华林,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位于武昌的一条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老街,呈东西走向,全长1.2公里。其名称由来众说纷纭,此处居者善植昙花,花花坛坛,蔚然成林,故称“昙华林”,也有说是佛语衍化而来,总之这是一个具有诗意的名字。这里中西文化交融,名胜古迹聚集,有人将武汉昙华林喻为“北京的798”,“成都的宽窄巷”。武汉本地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成功注册了“昙华林”商标。武汉市2005年起开始对昙华林进行抢救性修复,整旧如旧,这里必将成为武汉市一张绚丽的名片。
昙华林石雕(袁慎斌摄)
1881年英国传教士杨格非在昙华林附近的戈甲营建礼拜堂,尔后开设诊所和义塾,1883年正式改名为“仁济医院”,1887年迁至昙华林,1895年扩建翻新,留下了现在建筑群,该建筑群现为武汉优秀历史建筑,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西方教会医院之一。194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接管该医院,现为湖北省中医院。
武昌仁济医院——优秀历史建筑铭牌(袁慎斌摄)
此处据说现在是湖北省中医院的办公楼、图书馆。门口“仁济医院”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为隶书字体,遒劲有力,浑厚朴实,与斑驳的墙面形成呼应,似乎在述说一段沧桑的历史。辛亥革命期间仁济医院救治军民,1931年武汉水灾,在此设武昌赈灾指挥机构,武昌仁济医院在疾病救治、疫情控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也是很有实力的医疗机构,见证了武汉西医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武昌仁济医院门诊门口(袁慎斌摄)
大门紧闭,工作人员不准外人入内。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只好背着沉重的设备,登上了昙华林新阶层五楼,拍摄了这张照片。仁济医院的整体建筑风格,延续了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风貌,简化多立克式廊柱,坡式红瓦屋顶,内有多处壁炉,彰显古朴大方。在二层柱子之间也刻有 “仁济医院”四个大字,与门口的隶书明显不同,有着“上承魏碑、下启唐楷”的独特书风,兼具魏碑和楷书两种书体神韵,但不知出自哪位高人之手。
从昙华林新阶层五楼,隔着雕花窗户拍摄,以增强这座欧式建筑的神秘感(袁慎斌摄)
拉近镜头细看,这部分是仁济医院的门诊部,为二层砖木结构,罗马劵式拱廊,颇具神韵。墙面上的“1895”、“1951”字样是纪年标志,提醒着人们,“仁济医院”于1895年扩建、1951年进行了维修,于是将两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刻,铭刻于墙上。石阶清晰可见,绚丽夺目的花草,在润物无声的细雨滋润下,焕发勃勃生机。
仁济医院门诊侧面,沧桑古朴(袁慎斌摄)
仁济医院住院部侧面,郁郁葱葱(袁慎斌摄)
仁济医院门诊侧面,姹紫嫣红(袁慎斌摄)
仁济医院的住院部也为二层回廊式砖木结构,下沉式庭院,木制楼梯蜿蜒而上,拱廊古柱,配以精致的浮雕,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袁慎斌摄)
据统计,自1835年西医传入中国以来,共建立了166家教会医院、421所教会诊所,“武昌仁济医院”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教会医院之一,是由基督教伦敦会创建的,在湖北称为仁济医院的,还有汉口仁济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黄陂仁济医院(黄陂人民医院)、孝感仁济医院(孝感中心医院)、皂市仁济医院(位于天门皂市高中)。
武昌仁济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在武汉市政府保护性修缮下,为这座建筑注入了新生命,增添了历史活力,湖北省中医院传承了武昌仁济医院“仁爱济世”的良好基因,正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在健康中国的新征程上,一定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声网袁慎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09715.html
上一篇:
[转载]尚雪冰:我和陈行甲终于见面啦下一篇:
[转载]从汉口圣约瑟医院到武汉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