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关于“经络间质通道”的群聊

已有 3423 次阅读 2020-11-6 20:4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聂广(深圳三院):链接《科学网》博文“经络间质通道还是细胞间质通道?

李明远教授:聂教授,首先,此报道由非专业的记者所写,用词不妥,可大概率发生。

其次,通俗的说,细胞间质是细胞之间的物质,也就是在细胞之间存在的一种或几种与细胞不同的物质。这些物质主要以“流体”形式存在,即所谓的“细胞外液”。因此,可以说,“细胞间质”中不存在“间隙”。自然,存在“经络”的可能性较小。

另外,报道说,“张维波教授团队近日相继在大鼠、小型猪等体内经络中发现组织液定向流动轨迹”。如果这个实验结果可靠,此处的“经络”应该是组织间隙,因为流动的是“组织液”。而且,这个组织间隙的宽度应该在几十至几百微米以上。因为组织液中含有蛋白质等多种物质,为非牛顿流体,粘度较大,在较小宽度的组织间隙中很难发生定向的、较长距离的流动。这些较宽的“组织间隙”可能是两个肌肉组织筋膜之间的间隙或肌肉组织筋膜与骨表面之间的间隙。组织液只有在这种较宽的“组织间隙”中,方可能定向的、较远距离流动的,并输送物质、能量,传递电信号。

聂广(深圳三院):李教授专业,谢谢批评,学习了!

我粗粗搜索了一下,没有看到其他报道,应该属于记者个人的主观理解。

我最近写《传染病学史》,发现一些古老的概念如“病毒”、“炎症”等等,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概念的内涵都经过了重新定义,外延也有很大的改变,所谓“与时俱进”吧。否则,不可以得以保留,即淘汰掉了。

淘汰的概念如“活力”、“灵气”、“奴斯”等,很多很多。

李明远教授:我在让学生查找相关的文章。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很重要,只看实验现象,对结果的判断往往存在较多的问题。对,专业术语还是要规范化,要统一。不然交流会有很多问题。

聂广(深圳三院):比如“炎症”,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那时候类似的说法很多,相当混乱,后来才逐渐统一,而且随新的科学发现,内涵也一直在变化中。

我想,“气”“经络”这样的概念,一定要有所限制,要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客观规定,不突破古人的模糊性,难以迈进“科学”的殿堂(如果科学化的话)。

科学概念必须客观化、规范化,这是起码要求。

李明远教授:对,“气”、“经络”、“气血”等是非常宝贵的遗产,流传至今很不容易。但要尽可能的根据中医的生理学、现代医学的生理学、现代科学等去认识、理解它们到底是什么,明确其概念。不然就不能与世界进行交流,而很可能被抛弃。说不清楚,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时至今日,我们还搞不清楚,讲不明白,不能与现代医学、现代科学进行流畅的对话,何谈传承、发扬光大?地球已经是一个开放、现代、快速发展的世界,如果我们还是讲“方言”,说“土话”,如何融入这个“天下”,何谈复兴。

赵洪钧:@李明远,高见!

李明远教授:谢谢!

李明远教授:上面是张维波教授团队近期关于经络研究的有关文章。

链接:“关于小型猪经络研究的讨论”

论文“小型猪四肢荧光素钠循经迁移的初步观察”可知如下主要结果与结论:

本研究观察到7条荧光素钠沿LILM的体表迁移轨迹, 轨迹的形状在低电阻线的纵向与其宽度方向上明显不对称,长宽比为7.39,具有线状迁移的特征,在循经方向上有明显的优势迁移。

注:此结果表明,液体在组织间隙中的流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符合组织间隙的解剖学特征。

荧光素钠体表迁移轨迹与低电阻线的吻合度为81.4%,这一结果表明,四肢LIP体表荧光素钠循经迁移线与体表低电阻线具有较高的吻合性。根据经络定位仪在人体上测定的低电阻线与人体表经络循行基本一致的结果是相近的[3]。进一步说明了早期用生物物理学方法测量出来的体表经脉线与皮下的循经低流阻通道在位置上基本重合。

注:此结果表明,组织间隙既是组织液的通道,也是一种主要的“电信号”的通道(低电阻)。

间隙及其中的间质是神经和血管之外可贯通全身的第三种结构,以往认为该结构仅为分隔和联结组织,没有通道的功能。

注:此结果表明,组织间隙是一个人体的网络结构,符合组织间隙的解剖学特征。

近年的研究逐渐将视线集中在经络与结缔组织和组织液的关系上. 原林等人[24]证明筋膜分布与经脉有较高重合度,丁光宏等人[25]证明了循经毛细血管存在有利于组织液流动的平行排列。

注:此结果表明,组织液不仅主要源自血浆,而且组织间隙与毛细血管平行排列,既符合组织间隙的解剖学特征,更有利于物质与能量的输送。

本团队在美国工作的启发下,使用荧光照相法在大鼠皮下发现了循任脉迁移的荧光素钠轨迹[15],又使用激光共聚焦内窥镜对其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证明其中存在大量的组织液及相关纤维状结构,共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间质通道[34]。进一步对该通道的体表宏观分布和三维结构进行观察,证明该通道存在于皮肤和肌肉组成的间隙之中,在空间上是立体的、贯穿整个组织的“河道”样结构,其上端可至体表,下端可达骨面,通道两侧的约束是相对的、半封闭的,不同于由细胞组成的封闭式脉管结构,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针刺经穴可在不同的深度上操作。这种由组织间隙和组织液构成的流动结构是生物进化的早期循环模式,现在看来,高等哺乳类动物虽然进化出了快速的脉管循环,这种慢速的、非脉管的早期循环系统仍隐秘地存在着,它正是中医理论所说的经络气道的生物学本质。

注:此结果表明,组织间隙为经络的一部分,组织液可以输送物质、能量与电信号,是流体和电信号的优势通道。

在后肢内侧面可观察到多条不等的长距离迁移线。其中有一只猪的左右两侧后肢内侧面,各出现了6~7条基本平行的荧光素钠迁移轨迹,从接近脚踝部的注射点出发,平行延伸到腹股沟附近(图6)。

注:此结果表明,组织间隙不仅为经络的一部分,而且,在某些部位是相互平行的。或者说,在肢体上主要的经络不是一条、二条,而是“一束或一个条带”,在人体内是一个网状结构。这是为什么,临床上有时取穴不准,但仍有一定的疗效原因之一。

对5号小型猪右前肢外侧面荧光素体表迁移轨迹(图7A)组织的横切面进行观察,发现迁移轨迹在横切面上呈现一倒三角形状(图7B),在体表处较宽,往深部逐渐变窄,在深层延伸成近似条形,其中可见明显的肌肉边界,染料在两个肌肉边界之间,并扩散到肌肉内一定距离。

注:此结果表明,图7B照片显示的组织间隙为两个肌肉组织之间的间隙,并且横截面的尺寸较大。根据照片右下角标尺长1厘米(cm)判断,截面为倒三角形状的组织间隙,每个边长都大于1厘米(如果这个标尺与图片为同一比例)。估计在实验条件下,所用的照相机分辨率不足以拍摄到更小尺寸的组织间隙。

这是一项很好的研究,其结果信息量很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聂广(深圳三院):李教授,是否可以这样表述:不仅,组织间隙为经络的一部分,神经、血管、淋巴通道也是经络的一部分。如果这样,经络是什么?

因为在中医学中,要证实经络(经脉)不是血管、不是神经,非常困难。实际上,经络的生物学本质包括神经、血管、内分泌、组织间隙等等,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杂概念。可以左右逢源,也可以固守自己,但如果要把它提炼成一个科学概念,则只能让它的内涵修饰成唯一的、可操作性的、可检验的客观实体。如同病毒、炎症等古老概念一样,赋予可以实证的内涵。

其实,在我们中医界,很多人拿来中医的项目经费,去做现代科学的“发现”,而最终对中医“进步”没有帮助。不过,这也不错,毕竟没有打水漂。 

吕永赟:经络只能是一种说法,称不上“假说”(难以证实,可以证伪),只是一种假想的“线”,某些人随意的假想。太多的穴位不在线上。缺胳膊缺腿的人可以照常存活,甚至四肢都没有。还有“幻肢痛”等现象。

针刺穴位出现“酸麻胀痛”现象,说明是间接或直接刺激牵拉神经的一种反应,以间接刺激为主。神经完全阻断并不能出现传导现象。直接刺激皮肤肌肉筋膜除了本身的反应,也主要是神经的反应。

古人所谓的穴位和经络学说,虽然是不科学甚至错误的,但其本质内涵是古代发现的通过间接刺激神经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非药物疗法,正常情况下副作用极小。

除了直接刺激并治疗机体浅表病痛,还可以间接刺激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达到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确实是伟大的发现,贡献极大。临床有人直接刺激大神经,实际上对神经有损害,是错误的,绝对不可取。

在四肢有上下传导的现象,却是假象,并不能按照三阴三阳6条线路传导,不能证实,可以证伪。

现在的所谓“经络理论”有几百种,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和效果,但其中绝大多数只是“假想”,只有少数算得上是“假说”。

不能增加新认识,不能促进正确认识,也不能证明“此路不通”的研究,毫无科学价值,纯属浪费。

李明远教授:经络是什么?如何将经络“提炼成一个科学概念”?若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气血”是什么?如何将气血“提炼成一个科学概念”。因为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的通道。为什么非要将“经络”、“气血”“提炼成一个科学概念”?目的只有一个,与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利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成果,认识、理解、发展中医。 

老生常谈,中医、西医、相关科学研究的是同一个人。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认为,人是由物质构成的,并具有能量。物质与能量决定人的生死。这与中医认为“气血”决定人的生死没什么不同。因此,可以理解为“气血”为“物质与能量”。或者说,将气血“提炼成一个科学概念”,应该是“物质与能量”。 

如果认为“气血”为“物质与能量”,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认为,在人体中输送“物质与能量”的是血液、组织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而输送血液、组织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通道是“血管、毛细血管孔隙、组织间隙、细胞间隙和细胞膜孔隙”。因此,可以理解为“血管、毛细血管孔隙、组织间隙、细胞间隙和细胞膜孔隙”为“经络”的“气血通道”。或者说,将“经络的气血通道”“提炼成一个科学概念”,应该是“血管、毛细血管孔隙、组织间隙、细胞间隙和细胞膜孔隙”。其功能是“输送气血”。 

同理,中医认为“气血”的输送及“脏腑”的“阴阳”是通过“经络”调控的。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认为,血液、组织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输送和器官的工作状态是通过“电信号”调控的。并且认为“神经系统、组织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內液”都可以传递“电信号”。因此,可以理解为“神经系统、组织间隙、细胞间隙和细胞膜孔隙”为“经络”的“信号通道”。或者说,将“经络”的调控“通道”“提炼成一个科学概念”,应该是“神经系统、组织间隙、细胞间隙和细胞膜孔隙”。其功能是“传递电信号”。

简言之,“经络”主要由两个通道组成。“气血通道”为“血管、毛细血管孔隙、组织间隙、细胞间隙和细胞膜孔隙”;“信号通道”为“神经系统、组织间隙、细胞间隙和细胞膜孔隙”。

当然,如果没有中医与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交流、沟通的愿望,不想利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成果发展中医,则不必“劳民伤财”,做此“无用功”。完全可以“自娱自乐”,逍遥在“桃花苑”中。

理论上讲,血液同样可以传递“电信号”。因此,也可将血管理解为“经络”的“信号通道”的一部分。

吕永赟:经络的原始概念,是经脉和络脉,本来就是血管,这方面专家有考证。到现在还用的“刺络出血”,就是这个原始意义。

血管本来就是通行气血。后来概念的内涵基本没有变化,但也很少有人去澄清和确认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实质。直到西方清楚认识血液循环系统后,中西医交流论争后,中医界为了突出中医特色,强调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将脏腑等概念虚化,否定经络与血管的直接联系,经络的概念也被虚化了。

为了维护中医自身的地位而形成的概念和理论,后来多数中医并没有觉察而沿袭,所以才造成现在的局面。其实,早有识之士觉察到这个问题,但终因人数太少而不能扭转局面。

记得不清楚了,本群赵洪钧老师也有一些观类似的点。

聂广(深圳三院):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57361.html

上一篇:[转载]休克发展历史的回顾
下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136):周末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