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标准”意味着话语权

已有 2855 次阅读 2016-10-6 18:07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禽流感, 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 寨卡病毒感染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欢迎大家在金秋十月,来到美丽的申城,讨论禽流感与寨卡病毒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问题。首先,感谢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领导和同仁,感谢卢洪洲教授,为我们学会打响了制定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标准的第一枪。我们知道,标准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阶梯。常言说,“谁掌握了标准,谁就获得了话语权”。卢洪洲教授是我们专委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为我们专委会争取话语权的第一人,因此,本次会议意义重大。

当前,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都很重视标准化建设,把它看成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临床看,现代医学各个病种基本上都建立起诊疗指南,并定期更新,以确保临床操作的规范化和纳入新的诊疗手段逐步提高疗效。中医药也是这样,目前已经发布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33项,行业和团体标准493项。他们的目标非常清晰,一是占领国际主导权,二是加大产品、服务、质量标准的出台,三是推动各种标准的落实。为了加快标准化的步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近发布通知,要求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即让具有较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基础的医疗、教育、科研机构优先申报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包括相关领域的国家级、部局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

相比而言,中西医结合标准化建设的步伐稍微慢了一些。中秋节前收到全国中西医结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76)秘书处通知:按照国标委要求,全国中西医结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76)必须制订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但TC476200910月成立以来,还没有国标立项,可能会在国标委的审核中面临严重考验,甚至有被停止工作的危险。

中西医结合标准化建设为什么进展缓慢?我想,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一是中西医结合的新医药体系还没有构建出来,临床诊疗模式仍在探索之中;二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模式,本来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但中医临床现在也离不开西医辨病,二者共用一种诊疗模式,必然界限不清。而且这种模式仍然是中西医诊疗的两张皮,缺乏内在融合而并非已经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独特模式。三是上级支持乏力,从过去的“三驾马车”到今天的“中西医并重”,政策上发生改变的原因也是因为现今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仍然不足以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

鉴于以上,中西医结合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途径等等方面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尤其是诊疗模式方面的开拓性工作。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提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近几年,我认真研读了历代医籍关于外感病辨证体系的论述,发现祖国医学自古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辨证思路。一是纵向的,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等;一是横向的,如八纲、六淫、脏腑、气血津液等等。对于外感疾病(即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它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特色是在强调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注重疾病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阶段论”;对于内伤杂病,它往往在强调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关注疾病的寒热、虚实、气血津液的消长变化,可以称之为“随机论”。因此,在中医临床中一直有“外感宗六经(辨证,含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杂病宗脏腑(辨证)”的说法

目前看来,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仍然是不可取代的诊疗模式。西医辨病已经标准化和规范化,即从病因病理、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到治疗措施等等均有据可循,但中医辨证仍然值得研讨。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辨证基本上采用“分型辨证”模式。“分型辨证”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最初产物,也是标准化过程中的仓促选择。在临床应用近半个世纪后,我们发现至少在传染病领域,“分型辨证”并不能全面反映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优势,而且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理论困惑。一是违背古代训示,不能体现“外感宗六经,杂病宗脏腑”的先贤卓识。二是抛弃病程研究,不能体现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便针对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措施。三是忽视病机分析,如慢性肝炎,从肝郁脾虚演变为肝胆湿热,又进展为肝肾阴虚,或瘀血阻络,似乎是一些跳来跳去的疾病表象的排列组合,中医病机如何解释?从肝硬化看,无论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任何一个证型,都不能缺少“瘀血阻络”的临床表现,即“肝络瘀阻”是其本质特征,而所谓其他分型实际上是“肝络瘀阻证”的兼夹证,是“主”与“次”的关系,并非肝硬化本身能够区分为截然不同基本证型。四是淡化理论思维,可以说基本上抽空了中医思维内核。做过证候研究的人会有所体会,采用“分型辨证”的思路对病毒性肝炎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时,往往会发现主、次症很难确定,各种证型很难进行客观化区分。

回到标准化的问题上来。最近,总会非常重视中西医结合标准的建立和修订,并且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标准化工作指南”。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标准化工作包括三大类:即中西医结合基础标准,包括术语与缩略语标准、量值与测量标准、分类与代码标准、评价改进与共性方法标准以及其他通用性、基础性标准;中西医结合管理标准,包括机构组织经营管理、资质管理、岗位管理、业务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设施设备与用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即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诊疗服务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这次会议制定的疾病诊疗标准即隶属于技术标准之一

临床诊疗标准包括两个层次,即专家共识(或推荐意见)诊疗指南,前者由专业委员会发布报总会备案即可后者总会颁布。“共识”经过进一步修订,也可以上升到“指南”。因此,后者的编制过程比较复杂,包括申报、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出版、复审、废止等不同阶段。申报者必须填写项目建议书,经中西医结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审通过才能立项,起草阶段要成立工作组,起草、完成讨论稿;之后向学会专家指导组及相关专家征求意见;进入审查阶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则要对送审稿提出审查意见和结论;修改后对报批稿进行审核,经过编辑加工,最后才能出版。出版后,运行数年,还要进行复审工作,做出复审结论。对于复审确定为无存在必要的标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发布废止公告

中西医结合标准的编写要求,一是在相关标准的指导下,根据中西医结合医疗特点,明确其不同类型标准编撰的结构组成、内容及编写要求。标准的编写应符合GB/T1.1的规定。二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文字表达应准确、严谨、简明、易懂,术语、符号、代号应统一。诊疗指南由前言、引言、标准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诊断(如症状表现、疾病分类、病程、疾病分期、疾病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等)、辨证论治、治疗(治则治法、中医治疗、西医治疗)、调摄与预防、附录、参考文献等内容组成。

我们在今年3月的第一次常委会上,对中西医结合感染病诊疗标准有一个初步的规划,6月份的第二次常委会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整。今天算是第三次常委会,除了这两个共识以外,我们还有李秀惠主任牵头的“重症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李芹院长牵头的“手足口病咽峡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张明香院长牵头的“布氏杆菌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刘寿荣院长、过建春主任牵头的“麻疹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王健主任牵头的“艾滋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钟森院长牵头的“乙肝相关性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以及本人牵头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分期辨证推荐意见”、“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同时也建议张广宇所长、宫显凤主任牵头制定“肺结核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请大家按照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或共识)的操作程序和要求进行准备,积极配合总会的工作,争取近两年连续发布几个像样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标准。

最后,期待本次会议顺利进行,圆满完成各项议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007067.html

上一篇:10月的东海岸(一)
下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十二)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