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论文“致谢”写作注意要点
彭渤
学术论文“致谢”部分的写作是自由发挥空间较大的部分。虽然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特别的要求,但笔者认为,这部分的写作也应遵循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学术规范。而且值得注意和重视。这里谈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1. “致谢”是学术论文的组成部分。期刊刊出的各种论文中,有些论文有“致谢”部分,有些则没有。在当今科技合作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有时不是所有对研究工作有贡献的成员都能成为论文作者,这时致谢就能弥补这个不足。“致谢”已经演变成学术论文的组成部分。在论文中引入“致谢”,体现作者对他人工作、他人贡献和他人帮助的尊重。是认真、严谨、慎重的科研态度的体现,也是作者个人科研素养、为人处事态度的反映。论文中有了“致谢”,使得单调的科研工作又不那么枯燥、苦行,如同荒漠中还有一片绿洲。在一些期刊的投稿中,有专门针对“致谢”部分设计投稿内容的环节。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致谢”是学术论文的组成部分。
由此,“致谢”的写作也应遵循学术论文写作语言要求的一般规范(参见本人博文:科技语言的特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822239.html)。笔者认为,这个规范和要求就包括客观真实、朴素大方、简练得体等方面。
2. “致谢”内容客观真实。论文“致谢”部分的内容,无非就是与科研工作相关的事和人。强调其客观真实性,就是要按照学术论文的语言要求,强调致谢对象的直接性,即对科研和论文有直接影响、帮助、作用和贡献的“事”和“人”,才纳入致谢之中。这里的“事”,主要就是指科研工作的支撑平台,包括支持科研项目经费、实验和试验平台、合作单位等。“人”则主要包括对科研工作有帮助和贡献的人,但又不是主要贡献者。其实,这里的“事”和“人”也不能一概而论,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作者在处理纳入“致谢”的“事”和“人”时,应做到客观真实。其中,究竟哪些人应纳入“致谢”之中?是需要作者认真权衡的问题。很多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将父母、家人等对科研、论文并无直接作用和直接贡献的人,纳入致谢之中。我认为不太合适。
在“致谢”表述中,“事”和“人”的前后排序,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期刊论文有先“事”后“人”的特点,而学位论文则先“人”后“事”而行之。学位论文先“人”后“事”,主要因为导师对论文在学术思想、经费支持、科研设计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和贡献。
另外,论文“致谢”内容客观真实,还要求“致谢”不能随意抄袭。将人家论文的“致谢”抄袭成为自己论文的“致谢”,是对致谢当事人的极端不尊。
3. “致谢”风格朴素大方。论文致谢风格朴素大方,就是要在论文“致谢”中避免儿女情长、感慨万千、祝福绵绵等不符合科技论文语言风格的表述。一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回顾科研过程时,仿佛史海沉钩,情意绵绵;在感谢相关人物时,叙事抒情又情意切切;在表达祝福时,真是千言万语,祝愿一遍又一遍。实在没有这个必要。虽然作者在“致谢”的写作中,可以任意发挥,抒发感情,但最好适可而止。以保持科学论文的语言特征,以体现作者的大方、大度风格。
4. “致谢”语言简练得体。学术论文的“致谢”毕竟不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做到简练得体很重要。一般期刊论文就是三言两语,非常简练。而学位论文一般稍长一点,但也应十分珍惜地用文字,做到简练得体。
以上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2016.07.1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