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纪念陈国达地洼学说创立80周年 精选

已有 3449 次阅读 2025-4-7 23:2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纪念陈国达地洼学说创立80周年

彭渤

 

今天(202548)是导师陈国达教授的忌日。写下这篇文章,缅怀导师。

当今地学界,板块构造理论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流行大地构造理论,不但为国际大地构造学界所公认,而且已写入教科书,成为统领地球科学的理论。虽然如此,地洼构造理论(地洼学说)作为大地构造学学术研究中的一个学派,在地质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为地质学、为大地构造学的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值得后辈永久地纪念。故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写下这篇小文,纪念纪念地洼学说创立80周年。

地洼学说的诞生1934年,22岁的陈国达于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其毕业论文“广东之红色岩系”为地洼学说的提出打下了基础。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分布的白垩系、第三系红色岩系是地洼学说有关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第三构造层)、大陆地壳演化等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陈国达早期研究确定的地洼型沉积层。该论文因对红色层的系统论述得到当时地质界前辈的认可,陈国达因之被选送到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我国地质学创始人之一、“燕山运动”概念的提出者翁文灏(2位地质学创始人:章鸿钊、丁文江)、矿床学家谢家荣和岩石学家杨杰。

研究生学习结束后,陈国达先后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技士、江西地质调查所技士、中山大学地质系副教授、教授等职。期间发表:“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1938)、“江西贡水流域地质”(1939)、“江西崇仁-宜黄间矿产地质”(1940)、“红色岩层中白点成因一解”(1941)等研究红色岩层的系列论文,提出“丹霞层”、“丹霞地形(即丹霞地貌)”等概念。1953年,完成“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的问题”一文的初稿;1955年在用俄文完成的“中国地质学大纲”中正式启用“中国地台活化区”的概念,得到前苏联专家B. H.巴帕林诺夫的赞成和好评;1956年在《地质学报》正式发表“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的问题”一文,此文即是地洼学说诞生的标志性论文,故今年是地洼学说诞生80周年的时际。

地洼构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地台活化区”的概念提出后,陈国达先后发表:“初论中国地台活化现象”、“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之我见”、“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中国地台活化区矿产分析”等系列论文,并于1959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地壳第三构造单元——地洼区(俄文:ДВИа,英文:Geodepression)”,在《地质学报》发表“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论地壳发展的一般规律”等论文,标志地洼学说的理论已经形成,从而突破传统“地槽-地台”说的束缚,创立地洼构造理论。1961年成立的“中南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研究室”(中国科学院主管),标志地洼学说在我国的地质学研究中得到认可和关注,地洼学说成为大地构造学研究中的一个学派得到重视。

文革后的1978年,我国科学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陈国达所著《成矿构造研究法》一书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的《中国大地构造图》及《中国大地构造概要》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恢复成立“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地洼构造理论研究及其在地质找矿实践中的应用探索开启了新的征程。

历史的贡献。回望历史,地洼构造理论从诞生到创立和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如同地质学研究需要野外地质工作的艰苦探索一样,地洼构造理论的创立也是一个苦苦求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地洼学说作为大地构造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为我国地质学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的确立、构造成矿理论的提出、地壳活化的学术思想等,突破了流行100多年的传统地槽-地台理论的束缚,代表具有原始创新的大地构造理论,不但在理论上丰富了大地构造学学术研究,而且在实践上为矿产资源的找矿预测提供了指导,也为现今丹霞地貌的研究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实践指导。这些具有原始创新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即是在板块构造理论流行的当今,也有其不失色彩的光芒而载入史册。

    岁月悠悠,仙人已逝。清明时节,思绪绵绵。谨此,纪念导师陈国达教授地洼学说创立80周年。

 

 

参考文献

龙淑贞, 2007. 陈国达传.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1-198.

彭渤, 2024. 艰苦求索,壮志不已 ——纪念导师陈国达院士逝世20周年. 科学网: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1428649.html

 

 

 

202548日凌晨,长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1481043.html

上一篇:指标体系驱动的学科建设
收藏 IP: 120.228.1.*| 热度|

9 许培扬 史晓雷 刁承泰 郑永军 汪运山 曹俊兴 王涛 孙颉 池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1/0 | 閹槒顓�:0 | 妫f牠銆� | 娑撳﹣绔存い锟� | 鐠哄疇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4 1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