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虚竹撑起半边天

已有 7696 次阅读 2014-11-18 12:57 |个人分类:古道诗词|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虚竹撑起半边天

鲍海飞  2014-11-18

昨天还是重度雾霾,但是看了一篇博文的一副画作之后,心中的雾霾散去了很多。该博文是齐云龙博主的《赏图漫话(2):白头翁与雏菊》,(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8569&do=blog&id=843870),引用了北京才女宋歌之手的画,就将这画也就一并贴于此。

看了那画,更加感觉,这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留恋。譬如这画作,静静地就在那里,无论是水墨还是油彩,其中的一草一木,如若深思,似皆有深意,又皆有生机。

画面上是一对鸟儿在几株傲立的竹木之间,鸟儿横在一竹之上,其中一只鸟儿正对着另一只鸟儿在说着什么,而另一只鸟儿则侧着头仿佛在仔细聆听着。它们在说什么呢?竹前还有几株正在盛开的菊花,菊花前还有几株斜斜的草,然后是画面的上后部是大片的留白,仿佛就是无边的苍茫。这真是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看了让人心动。又让人似乎想到了什么。画作中一点一滴无不透露出自然恬淡的味道。

我看了那画之后,甚是心动,不禁为之赋小诗两首。

其一:

西风劲处秋菊俏,苍野茫茫荒草怜。

且向云天空寂去,竹横雀立染霜天。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又感而慨之:

 

其二:

虚竹撑起半边天,闲雀一双语正酣;

不解西风舞百草,黄菊篱下却欢颜。

 

也许只有那菊花听得明白,绽放出欢快的笑脸。

 

人对自然的感悟,通过不同的方式而表达出来。画家赋之以水墨油彩,音乐家赋之以节律音符,诗人作家赋之以长短诗篇,雕刻家则以山石为对象。尽是个人的感悟、感受、和心灵的启发,只不过是不同的人赋予了不同的色彩,赋予了不同的音律,赋予了自然的情趣。这就是美!这就是一种意境。

 

据说,毕加索在年轻时候的作品也是惟妙惟肖,让人一看就看得懂,那些人物作品,无论是眼神还是皱纹都清清楚楚,规规矩矩。结果,越是往后,越是到老年,作品就变得越来越不让人看不懂,也越发无法理解,简直都是涂鸦之作。眼睛也不在眼睛的位置、鼻子也不属于鼻子的样子,反正看起来哪儿都是怪怪的。后来,毕加索说,我是在用毕生的精力,试图再找回孩童的作画方式啊!听完此语,不禁让人大惊失色、又茅塞顿开。是啊,孩子的作品天真无邪,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又何尝是成年人所能理解和看到的。原来,毕加索在找回失去的天真!在找回失去的童趣!我们谁又能理解他呢?

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在寻找一种自身的魅力和精神,都在寻找不同的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一种大致的说法而已。每当面对一副画作,还是听一首音乐,每个人的感悟都不同。一幅画,本来就是一幅画,就是一副美丽的图片,如果你赋予了它的含义,它便有了含义。你看见一座山峰巍峨挺拔,气吞山河,那气势无与伦比,你何尝不惊叹!你又何尝不曾想过你也要有这种气势。这是因为你看见了山的气势,是这山唤醒了你的气势。你便和那山便也仿佛浑然一体了。

无论何种创作方式,都是一种对当时、当下心情的记录和感悟吧。

 

我看青山多妩媚!至于青山见我是否‘应如是’,那就不管了。

 

忽然感觉,世间的美在于自然,在那灵动的一草一木之间,又在于发现的眼睛,更在那一副一副的画作里,在那一刀一刀的雕刻中,在那一首一首的小诗里。

 

吾心为小诗,说与绿竹知;

流水浮云过,青石叹我痴。

 

明天,明天又要踏上远行的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844299.html

上一篇:兰的杂想
下一篇:京城守卫者---消失的城门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26 陈小润 武夷山 李学宽 钟炳 马德义 黄永义 朱晓刚 李笑月 曹聪 赵美娣 余昕 张凌 董侠 李志俊 梁季阳 庄世宇 孙永昌 周金元 李颖业 陈筝 柏舟 徐长庆 蔡庆华 zjzhaokeqin biofans truth21c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