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一样的月光 精选

已有 4567 次阅读 2014-9-10 13:00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一样的月光

鲍海飞 2014-9-10

今年的中秋来得似乎早了点,天一点没有凉的意思,就跟夏天差不多少。虽然早在半个月前就听说有的地方已经桂花飘香了,但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嗅到一丝桂花的香味。昨天晚上是云遮月,虽然也能看到月亮,但还不如十三、十四两天的月亮那样明亮。那就只能等今天晚上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吗。

中秋十五毕竟是一个让人遐想的节日。然而,今年十五最打动我的是同事用手机给我发来的一组有关月亮的照片。同事刚刚买了一个新的相机,就在十三、十四这两天,把正在变圆的月亮拍摄了下来。最主要的是,同事告诉我,照片上面能够看到月亮表面的环形山。的确,那月亮上的环形山在照片上历历在目。其实,月亮上的环形山早就看过,不过,用这种普通相机(30倍光学变焦,4倍数码变焦),而且没有用三脚架就拍摄到了,这还真让我惊诧,或许有些孤陋寡闻了。

恰好,圈子中的另一个同事,立即把她的一个微信发送给我们,是美国宇航局(NASA)在其官方微博中文网站上发布一组最新的月亮照片,庆祝中国的中秋节节日,主题大意是: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月亮,预祝大家节日快乐。仔细一看那照片,其实和我们同事用相机拍摄的效果差不多,但恰好图像是颠倒的。或许,这就是视角的不同了,他们也许是在天上通过航天站、或者卫星拍摄的。

我们仔仔细细地看着那些环形山,谈论着,感觉到那月亮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由衷地感叹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带来的进步。

     

  相机拍摄的月亮                    来自NASA的月亮

中秋的夜晚无疑是迷人的,电视台邀请的嘉宾在高谈阔论着这样的夜晚、曾经的诗人、曾经的美酒和曾经的月光,那些哀思、离恨、情愁,那些心灵的寄托,那一样的月光,那又不一样的月光。

我走向夜空下的阳台,举头看着天空上的月光,低头看着手机中的月亮。我的思绪万千。月亮月亮,我终于看清了你的脸。

我在想,科学或者说科技究竟距离我们有多遥远,或者有多近?如何让科技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里?实际上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科普,一个是工具。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如果是我们的自己的天文台,或者一些研究部门给我们上传这样一组照片,我们是不是会感到更加欣慰和自豪。我们就会感觉到科学从来就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时时能够感受到我们科技的进步。发布的图片即做了科普,又作了广告,又宣传了科技的正能量,这该有多好。不要让我们的百姓只能或者总是仰慕外国的月亮圆,我们也有自己的月亮,我们自己的月亮也是那样的圆,那该有多好。让科学走向生活的另一种方式就是科技造就的工具。一部相机,就将38万公里之外的月亮的脸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多么让人自豪,这多么让人感觉到科技结结实实的力量。当然,四百年多年前的1610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先生已经利用33倍的光学望远镜开始遥望星空了。我们的视野终究有限,但是通过科学技术,我们的目光终于投向了更远更远,让普通的人也可以随时享受温柔的月光了。

望远镜不只是用来仰望星空、观察星体的运行规律,它所记录的内容也不应该是永远封存在文章里,永远锁定在档案里,只能让所谓少数的同行浏览,而它应该是面向大众的,这才是科学向人民的回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面向星空,都具有显示度,但是,如果能够显示的,能够做到的,那么还是显示一下为好。束之高阁的一篇文章可能永远无人问津,但一副美丽的图片可能会永远铭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照相机也不只是用来拍摄花草人物、鱼虫鸟兽的,从此,照相机也能够把镜头伸向宇宙,瞭望星空,拍摄下灿烂的星宇,这才是科技的进步。

或许在这样的夜晚,在电视台的嘉宾席上,还应该有几位航天技术的专业人士,在讲完了诗歌后,还可以略微讲述一下嫦娥和玉兔在月宫里面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这会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我们的科技在前进,这该有多好。在这样的夜晚,把科学与艺术融入到生活里,融入到节假日里,也融入到我们的脑海里。

科技不是一个只被仰视的殿堂,更不是某些人手中的把玩或思想中的虚无。让科学技术不要高高悬挂在上,让科学走向百姓,让科学走进百姓。

一样的月亮,一样的月光。

 

科学本是众生花,

星宇根源海岸沙。

一样月光洒万载,

桂香自在暖千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826515.html

上一篇:文理分科又能怎样?
下一篇:从科学技术到教育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21 武夷山 徐耀 王春艳 陈小润 钟炳 李笑月 柳林涛 陆雅莉 张忆文 李卓亭 刘洋 李学宽 陈湘明 赵美娣 姚远程 李颖业 柏舟 庄世宇 JIANHUN wangqinling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