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行且读
鲍海飞 2014-6-17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娱乐、陶冶性情和打发时间,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感受或者共鸣,阅读更不仅仅是让人简单地增长知识,增长见识和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和开阔视野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于个体而言,阅读还有更广阔的深意和内涵。
阅读是随时随地的事情,如呼吸与饮食。无论在何时何地,身边的一个小报、一本书、一册杂志,都可以把它拿起来,随意翻翻看看,哪怕扫上几眼。或许里面就隐藏着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哪怕是一句不起眼的广告词、一副不太细腻的漫画。功夫在诗外。或许就在这不经意间的一瞥,你就发现了久久寻觅的惊艳和知己。刹那间,这些东西如夜色下的篝火,突然照亮了周围的景色,那摇曳的光映衬着你的脸庞,晶亮着你的眼睛,你的内心也瞬间被这篝火点亮。又仿佛,曾经所有的苦苦寻觅、林深雾迷,只在这路转溪桥一瞬而忽见,你一下子顿悟了、欣喜若狂,多少心中的迷雾,立时被风吹散。阅读,在不知不觉中为每个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智慧之门。
我们往往会因外在而迷失了内在,心常为物累。尤其是年轻人,面对现实和工作中的处境和待遇,又经常爱和同龄人比,于是心中不免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导致工作中不能安心、朝三暮四又心猿意马。这不但影响工作,长时间下来,还影响身体和心态的健康,久而久之,疾病缠身。
刚刚读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一个家庭举办私人聚会,当人们玩到口干舌燥时,主人拿出了许多杯子,玻璃的,陶瓷的、塑料的等等,然后倒满水。主人请客人们过来拿杯子喝水。不久,主人说,诸位发现没有,你们每个人手中都选择的是精致漂亮的杯子,而桌子上只剩下那些不太好看的杯子,那些普通的塑料的杯子却没人选择。这就好比我们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那么工作、房子、车子、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而杯子的好坏并不影响水。如果心思花在杯子上,那么我们哪里还有心情去品尝水。但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只追求外在的光鲜和艳丽,谁也不去看里面的内容。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水,而不是杯子,这就是痛苦的根源。这则小故事,发人深省,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追求的到底是杯子还是水?其实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有时候就是分不清杯子分不清水!
阅读是一味良药。只有自己的内心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这种需要又经常受到外界的干扰,以至于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内心到底需要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快乐、苦闷的时候;面对具体问题,如何把一件事办好,我们不知所措、踌躇不安。更多的时候,我们面对的世界是无常又有常的,经常面对舍与得的抉择,涉及到利害善恶、轻重缓急,更面对着是与非的问题,我们更难以预见未来。由此,不要让小节拘泥于你,也不要为那些让人不快的小事而纠结和耿耿于怀。太远的事情不是不去考虑,而是因为有很多事情难以确定。因此,一定要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有时候,老师可以给我们一些指点,朋友也可以给一些帮助,父母和亲人也能够给出心灵的慰藉。但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我们一个人孤独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阅读或许就是成为摆脱困境的一味良药。从前人的故事中,我们会受到启发,从而使我们的内心得到觉醒和觉悟。
阅读如悟禅。譬如一潭水,只有静后才能逐渐澄清。阅读可以是喘息后的静坐修行,阅读让我们在焦虑不安之中养成一种静定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阅读可以让一颗浮躁、焦虑的心得到安宁,阅读让一颗迷失、散漫的心找到方向。这个习惯,就如同我们吃饭喝水,就如同我们呼吸走路,成为生活中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阅读打开心扉,是为了走向分辨之路,是为了走向智慧之路。让我们走向宁静、悠远,让阳光照射心底,心底从此亮亮堂堂。打开心扉,不只是心中从纸头里面获得到点滴的共鸣、感悟和快乐,而是在践行中得到快乐。
阅读也是为了传播。把好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传播出去,再分享给大家。当阅读后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们便知道什么叫用笔细致入微了,什么是思想之深远,这也是阅读的旨意。
阅读需要消化和吸收。一味地阅读,就是填鸭,如果没有很好地梳理,则杂,则淤。通过阅读,就是在你有所领悟和启迪的时候,能够疏通你内心中的不快和阻滞,从而让工作和生活更加自然和流畅。
阅读二字有深意,‘阅’就需要你走进一扇门,用两只眼睛去看,用心去品味,然后再走出这扇门才能够‘卖言’,也就是如何实践。换句话说,就是在且行且思中去品味和践行。
阅读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逐渐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心性和性情,领悟生活的真谛,在阅读中学会自强自立,学会与人交流打交道,学会为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则。
在阅读中可以让我们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毕竟有无数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教训,由此可以在阅读中汲取创造的源泉。
在阅读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开辟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在阅读中获得欣喜和快乐,在阅读中获得智慧和方法,在阅读中获得自信和勇气。这才是阅读的根本。
且行且读,且行且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