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外
鲍海飞 2013-11-6
上午十点左右,眺望了一下窗外,天空是雾蒙蒙的,早晨的预报是轻度雾霾,空气说不出是好是坏,但毕竟太阳在升起,阳光在灿烂,阳光在努力地穿透雾气,蓝色的天空在渐渐显现。
今年早晨有三个新闻是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第一个新闻是,国家有可能在5到7年的时间内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我没有太听清楚是否是专指雾霾的问题。不过说了,某城市决定以后要每个月减少9千辆汽车的发放量。不知道是否还有其它更具体的措施来解决?
第二个新闻,报道了某城市现在男性生育率在普遍下降,而最重要的是精子库的质量越来越差,新闻说与环境污染有主要关系,如果再不解决的话,真要影响我们的未来了。
第三个新闻是报道了某城市废水排污问题。报道说,曾有人出巨资请当地领导到当地的河流去畅游。估计是感动了领导,领导决定年底之前解决河流污染问题。但记者跟踪调查发现,那里的一些厂矿依然在排污,目前,河流污染问题丝毫没有得到减轻。
总之,环境污染,空气、粮食和水,目前已经是一个大课题了。而且,今年是近五十多年中,雾霾天数是最多的一年。
前一段时间,国际上已经把雾霾定为是同烟一样具有诱发导致肺癌等疾病的一个直接主要因素,因此,雾霾对人类的影响已经受到世界的关注。由此想到,雾霾影响人类的生育也并不是不可能的,听起来似乎有一些危言耸听,但警钟长鸣何尝不是件好事,更何况眼许多不争的事实摆在这里。实际上,人不仅受到‘食物链’的影响,更受到‘气候链’对人的影响!这是因为,食物和气候中都涉及到了微、纳物质颗粒,而人体是这些颗粒吸收、消化和集聚的载体。
几年前,当科学界的人们在高谈阔论微纳米技术的前景和广阔的未来时,德国科学家却独具慧眼提出了纳米威胁(听的一个报告),但是鲜有人关注,因为当时人们还不太了解和理解其中的内涵。其中,就涉及到了诸如纳米尺度的材料和粒子侵入人体器官,对人体的影响。毕竟,人类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躯体,更是一些粘稠的混合物,身体中不时地发生化学反应和物质交换。微、纳米尺度的粒子进入身体后,就会像流水一样,奔流在各个器官、组织和血液中,有一些粒子会‘聚集’或者‘吸附’在器官上、管道上,而若是重金属元素混入其中,其后果更是难以预料。这些颗粒的累积效应以及对人体细胞功能的影响是很难预测的。只有当到了一定的量变才会发生质的变化,三聚氰胺在人体肾中的聚集效应事件便是一个极端的案例。
(In short, we don’t know what accumulated amounts of any human-made nano-material will do in our lungs or our livers or our guts, even if we do know how bigger particles of the same material behave in our bodies. The closest thing we have to go on is our experience with similarly-sized ultra-fine particulate matter in air pollution, and no toxicologist in the world is arguing for the benign nature of air pollution.)
有没有更生动的例子来展示这个过程呢?有!如果大家还不曾忘记的话,就在几年前,一个工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肺部已经得了肺病,于是到医院将自己胸部开膛,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是肺结核患者,并且是由于工作中的粉尘导致的。这也是一个极端化的例子,但充分表明了粉尘和颗粒对人体器官的影响。
还有,为了不曾忘却的纪念(鲁迅语),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一本《寂静的春天》发表了,从此,该书打破了世界的宁静。书中描述了,因为过度地使用农药导致了农药无处不在。那些布谷鸟由于吃了某种作物,已经不能产蛋了,即使有的能产蛋,那些蛋也孵化不出鸟了。那里的春天静悄悄!这些都是多少年前的警示了!
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真的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了,该怎样解决,谁还有更好的办法?技术上的、人文上的、管理上的、制度上的、觉悟上的。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是一句空话。
打开窗口,是为了让房间亮堂!让阳光进来,呼吸通畅!打开窗口,是为了让心里亮堂,让眼睛闪亮,把远方眺望。但窗外,还有着不曾散去的雾,要想远眺,只能:须晴日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