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原野上 播撒梦想的种子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adnet 猫眼看网路: 你上网了吗? 钟送黄昏鸡报晓 忙处人多闲处少

博文

空中鸟瞰 日本9级巨震水下断裂及滑坡导致海啸发生

已有 5019 次阅读 2011-3-15 15:15 |个人分类:地震探秘|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地震, 日本, 断裂, 水下, 巨震

 
 
 
 
 
 
 
 
 
 
★★★★★★★★★★★★★★★★★★★★★★★★★★★★★★★★★★★★★★★★
 
日本强烈海啸24小时内传播路径图(图)

http://tech.sina.com.cn/d/2011-03-14/09485282206.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4日 09:48  新浪科技
NOAA根据DART浮筒数据构建的日本强震后海啸传播示意图
NOAA根据DART浮筒数据构建的日本强震后海啸传播示意图
这是对日本8.9级地震引发海啸的示意图。这张图像中可以反映地震后24小时内海啸的传播路径模式
这是对日本8.9级地震引发海啸的示意图。这张图像中可以反映地震后24小时内海啸的传播路径模式
【注释:为什么海啸在传播中会改变传播方向?如,从夏威夷改向美国加州方向】
 
截止2008年3月份全球海啸预警浮筒设置情况。图中不同颜色代表浮筒监测点所属的不同国家:红色为美国,黄色为澳大利亚,紫色为智利,绿色为印尼,蓝色为泰国,橘黄为俄罗斯
  截止2008年3月份全球海啸预警浮筒设置情况。图中不同颜色代表浮筒监测点所属的不同国家:
红色为美国,黄色为澳大利亚,紫色为智利,绿色为印尼,蓝色为泰国,橘黄为俄罗斯
DART系统最早设置的6个浮筒位置
DART系统最早设置的6个浮筒位置
左侧图中大的黄色块为DART系统第21418号浮筒,它距离日本较近,是此次海啸事件中最早探测到海啸波的监测站;右侧为该站传回的海波监测数据;
  左侧图中大的黄色块为DART系统第21418号浮筒,它距离日本较近,
是此次海啸事件中最早探测到海啸波的监测站;右侧为该站传回的海波监测数据;
DART系统第21418号浮筒近距离照片
DART系统第21418号浮筒近距离照片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14日消息,根据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3月11日发生的超强地震距离日本本州岛海岸约130公里。本次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事件,震后约25分钟,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负责运行的“海啸事件深海评估及报告系统”(DART)第21418号浮筒首先测量到海啸波。图为NOAA根据DART系统数据构建的海啸预警图。可以注意到,第21418号浮筒的部署位置距离日本海岸相当近。

   

日本地震24小时内海啸传播路径模式 媒体来源:新浪科技

  为了确保能实现海啸波的早期探测和预警,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设置了DART系统。在历史经验表明容易发生破坏性海啸的海域部署浮筒监测设备,2001年时,NOAA首批部署了6个浮筒(图中标出了部署位置),受印度洋海啸影响,美国加快了部署组网力度,到了2008年3月,已经部署39个浮筒监测点。

  DART系统浮筒由一个“扎根海底”的压力感应器(BPR),以及一个浮在海面上的实时通讯端组成。BPR装置会以15秒的间隔自动感应海底的温度和压力变化。这些压力数据将经过温度影响因子修正,并校正各台站之间由于海水深度不同造成的压力差异。整个系统有两套数据报告机制:标准模式和事件模式。

  在平时,系统以15分钟间隔持续上传数据,但一旦内部探测软件检测到一次海啸波事件,系统将自动中断标准模式而转入事件模式。一旦转入事件模式,其数据上传间隔将变短,开始时约为数分钟一次,随后转为约1分钟一次。并且系统会记录下首次探测到海啸波的时刻。如果连续4小时探测不到海啸波经过,那么系统将再次转入标准模式。

  早期的DART系统只能是数据上传式的单向通讯联系,不过2005年开始运作的第二代DART系统,借助“铱星”的中继,已经可以实现自动浮筒站与国家海啸预警中心和国家数据收集浮筒中心的双向通讯联系。

  DART系统下属第21418号浮筒设置于日本附近,在3月11日海啸事件中,它是最早探测到海啸波的浮筒站。它的部署位置位于日本东京东北部洋面上(38°42'38" N 148°41'37" E),此处水深5685米。它在日本地震发生后25分钟便首次记录到经过的海啸波。(晨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395-422664.html

上一篇:日本9级强震 中外地学专家如是说 【真的老虎】【小鸟】最【牛】
下一篇:李志平用气象卫星云图对2011-03-10云南省盈江县5.8级地震的预测
收藏 IP: 117.136.0.*| 热度|

3 杨月琴 赫英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