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茶坊,一品茗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树涛 噩梦醒来是幸福

博文

《哥本哈根》的追思

已有 3480 次阅读 2007-12-22 00:04 |个人分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前些日子看了国家话剧院演的话剧《哥本哈根》,剧中贯穿着两位科学家良知的叩问和道德的反思,激荡着个人与人类,利益与良知的冲突,这使得整个话剧充满了对于整个人类的反思和前途的追问。

1941年著名的“哥本哈根会晤”,海森堡为什么要去找尼尔斯·鲍尔?他对尼尔斯·鲍尔说了些什么?多少年来一直让人感到好奇,成为著名的“哥本哈根之谜”。这个话剧采用“罗生门”的手法,两位科学家一次又一次的“重来一次”,引领着观众一次又一次将两个人物的内心拨开,去透视他们内心不断地反思、矛盾和冲突;但是罗生门又不可与之同日而语,因为这种手法的运用,不在于将观众引向一种“不确定性世界”,而是在一次一次的“再来一次”中引导人们叩问自己的道德良知,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哲思。“从你们两个散步谈话中所发现的新的科学竟然成了更高效率的杀害人民的武器”,玛格瑞特的一句话道出了科学家们的无奈和阵痛,人类一手创造的新科学——原子弹,却反过来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最危险的武器,科学正异化为控制人类的工具或者说人类正异化为自己思想的奴隶,这着实让人觉得可悲。所以我觉得这个话剧的展示的并非是想澄清历史真相,而是通过海森堡和鲍尔的交谈来透析这段历史,透析人类的所作所为,透析人们在科学、良知、民族、人类交融时选择的困境。海森堡多次问:一个有道德良知的科学家应不应该参与原子弹研究?这是对自己良知的反思和民族与人类两难抉择时的追问;“抉择在你我的手里”海森堡留给尼尔斯的核心含义却被尼尔斯忽视,于是尼尔斯成了人类历史上原子弹“引线”的制造者。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那么谁将是你观察的盲点?——答案是你自己。人类需要不断的通过反思自己来为完善自己之为人的存在。康德说过:“最让我震撼的是天上的繁星和内心的道德律令”,在利益与良知、个人与民族的两难抉择中,谁最终能够胜出?作为个体是否做到牺牲自己最想得到的东西来成全人类的幸福。杨振宁曾说过,海森堡在临终时最大遗憾是作为当时最顶尖级的科学家,原子弹没有在他的手里造出来。他早就知道通过核反应堆裂变能生成钚,钚也能像U235一样制造原子弹,但是他并没有将之予以实施,反而基于其道德的良知一直控制着德国纳粹的核研究导向原子弹制造。而战后,那些制造过原子弹并将其用于杀人,双手沾满鲜血的科学家的双手却不屑与其握手,这使得他自身非常的委屈。还是那句话,现实的海森堡是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所关注的,艺术中海森堡的所作所为应该让全世界核科学家们反思自我。爱因斯坦是最早提倡美国原子弹的,但是他为自己的这一观点深悔不一,当有人问及第四次世界大战将采用什么武器时,他说将采用木棍,因为现代的人类将早已被自己制造的原子弹毁灭了。爱因斯坦的反思是否也能引起那些自以为占领核科学最尖端的科学家洋洋得意时一片刻的反省,或许正如海森堡说的,人类的命运局定在“我们的选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06-13076.html

上一篇:谈中国大学的准入机制
下一篇:凭吊一个大师逝去的时代,凭吊一个文化沙漠的国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