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游天柱山

已有 4660 次阅读 2010-2-6 09:5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童庆炳


        去年十一月,北京进入深秋,已是寒气逼人。在这个晚秋初冬时节,我一般是不出外开会与讲学的。但安庆师院的方锡球教授在北京苦苦等了我三天,邀请我到安庆去。真是盛情难却,最后还是决定去。我当然知道离安庆不远有座天柱山,也想去游一游。但又怕那山没有什么好看,于是我就给去过天柱山的朋友程正民教授打了一个电话,问天柱山怎么样。正民兄在电话里不给我描绘天柱山的情景,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天柱山吗,就是一堆石头。我本来想从他嘴里听到天柱峰的美景如何如何,劝我一定要去之类的话。没想到他这一说,倒给我浇了一盆冷水。但我想到那里的学生的等待,想到方老师的情意,也不管天柱山是否是一堆石头,收拾行旅就去发了。
        到达安庆那天是星期六。第二天就是星期天,方老师和年轻的江飞老师就陪我去天柱山了。我们在潜山县城找到了一位很有经验的导游小赵。小车驰进了山路,迎面而来的是望不尽的喜人的青绿,特别望着那青翠欲滴的毛竹林,似乎有一种回到闽西老家的感觉。
        我们来到了天柱峰脚下,远远望着那静静地站立了千百万年的石峰,联想起一路上小赵的相关的历史叙述,一种期待之情油然而生。我们是坐缆车上天柱峰的,而且是坐了两段缆车。当我们来到那个平台的时候,小赵告诉我就是从这里起,要爬到真正的摸得着的景点,还需走半个小时的山路,要爬很多台阶。我说:“我行!”因为这时候,天柱峰的白色光滑的奇峰已经展现在我面前,我迫不及待要和他亲近。
        尽管气喘吁吁,每当我停下脚步望着天柱山的时候,我有一种亲切而又惊异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伴随我那天的游程。我觉得这山我在那里看过,我似乎来过,但又觉得它比我亲切地看过的山都更险、更光滑,因为它的确是一堆一堆的石头,但似乎是神仙的鬼斧神工的杰作。那些石头峰,那些石头洞,那暗绿色的山顶松树,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奇奇怪怪,可又似乎都有一个熟悉的名字,开始是小赵告诉我,这是“太白观海”、“狮子扭头”、“孙猴探路”……,随后是我给它们命名,因为我知道旅游美学的基础就是人的投射的心理机制。只要把我们熟悉的事物投射到一块石头或石头组合后,就会出现你所需要的事物。所见出于所知。我甚至建议小赵以后的解说,可以编出一个曲折的神话故事来,不要一个景点命一个名。
        我在那些石头堆里钻进钻出,看着蓝天衬托下的白色的山峰,没走一步都会有新的景观,而情不自禁地喊起“真美”。但我一直有一个感觉,我似乎没有找到天柱峰的“神韵”,似乎欠缺了点什么。余秋雨写过《寂寞天柱山》,我读过那篇散文,给我的印象是唐宋间有多少诗人要以此为归宿之地,可最后都没有实现;而且余秋雨游天柱山的时候,那里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游人少是自然的,所以他游天柱山的主题是“寂寞”似乎是言之成理的。不过时过境迁,天柱山经过开发,这里游人如织,怎么会寂寞呢?我心里有点生自己的气,甚至责备自己。游山就是游山,为什么要寻找什么神韵呢?这都是我这个长久坐书房的学究的迂腐之见。一直我们走到山顶,在小卖部吃方便面的时候,我以为这次天柱山之行已经结束。方老师、江老师和小赵的又一次告诉我,我们还没有看到更高的峰。我似信非信。我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更高的峰。
        当我随方老师他们的脚步,在小卖部的旁边,稍稍再上了几个台阶之后,我大声喊了起来。原来跟我们有一段距离的地方,直直地拔地而耸立起了一座更高更奇的石头峰,它的形状是无法描述的,这山峰就叫做“潜山”。它潜藏在诸多山峰的后面,它才是峰中之峰,我们一路上来一直上来,一直没有看见的它的尊容,原来它比我们站着的1400米的高峰还要高60多米。它那直上直下的样子,它那一手把蓝天擎起来的气魄,它那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威严,它那不肯早早露面的羞答答笑容,真是太复杂了,真是是太奇特了。啊,这才是天柱山的神韵所在啊!天柱峰,我终于寻找到你的独特的神韵。
        天柱山的神韵,似可凝缩在一个“潜”字上。它的风光在蓝天下,把一切细微之处都让你看个够,它的美是显豁的;但又是“潜”的,你不登到峰顶,你就看不到那山中之山、峰中之峰,险中之险,奇中之奇,美中之美,就不可能完全看到它的潜藏的一切含蕴的一切。
        下山的路上,看见白居易游天柱山的妙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我停留在这两句诗的面前,是的,白居易也找到了天柱山的神韵,那就是“擎”,那就是“锁”。可不嘛,晴天,我们看见它擎起蓝天,阴天或雨天,我们就会看见它紧锁云雷了。(2010年2月5日草)

        说明:我拍的照片水平很差。这里转载的是“安庆小杰”贴在网上的题为“美丽的天柱山”的一组照片。谢谢安庆小杰!(暂时贴不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293031.html

上一篇:契诃夫的现代意义(续一)
下一篇:关于箴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