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双解

已有 37519 次阅读 2010-1-19 09:1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童庆炳


        年轻时候的记忆有许多如风一般飘走,但那些经过特别争论的事情,却清晰地雕刻在头脑中,一再浮现出来。记得1956年读大学二年级,老师给我们讲唐诗。仅杜甫一位诗人就讲了三个月之久。老师还要我们背诵其中的三十余首。要求背诵的诗篇中就有杜甫的名篇《春望》。《春望》中第二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的争论。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安史之乱未平,杜甫身陷长安,春天到来的时候,独自春行远望,不禁百感交集。虽然诗所写的是“看春”却没有“看春”的那种兴奋之感。古人说这是写诗中“加一倍”的写法。意思是说,写忧愁本应写秋、冬一类的景色,但诗人有时却“前进”一步,偏偏去写那春天的景色。
        头两句就是“国破山河在,春深草木深”。接着就是上述引起争论的句子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认为这里的“溅泪”、“惊心”是人“溅泪”人“惊心”。这是一种传统的看法。如宋代司马光云:“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他皆类此,不可遍举。”他的意思是,以情观物,结果物皆著情的色彩。因为此时杜甫因忧国事,充满感伤之情,所以所见之物,并不能引起人的欣喜的感情,反而引起与景物相反的更为感伤之情。第二种理解,认为这里“溅泪”的是花,“恨别”的“鸟”,就是说,在那样一个灾难深重的时刻,连花也会溅泪,鸟也会惊心。这种理解无前人的解释作为根据,但也说得通,而且这样一解,似乎更具有诗意。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没有网络,不能在互联网上讨论,于是我们就出了一期墙报,来讨论这句诗,究竟是人溅泪惊心呢,还是花溅泪、鸟惊心。记得我当时是主张第一种理解的。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我现在觉得两种理解都是可以的。前一种解释立足点在于人的情感带有传染性,一旦人陷入了痛苦之中,春天的明丽的景物,也不能引起他的欣喜,反而觉得整个大自然,都涂上了忧郁的色彩。后一种理解的立足点似乎是“移情”,即在人悲伤的时候,人的悲伤的情感也会转移到景物上面,连花也会溅泪,鸟也会惊心。这样的解释似乎也有存在的理由。
        由此,我们想到真正的好诗都是鲜活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前理解”,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这也是一种“亦此亦彼”吧。
岁月无情,当年作为同学讨论这首诗的人,如今都已经进入古稀之年,有的已经仙逝。时光就这样在一晃之间消逝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悲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288560.html

上一篇:“推敲”再评议
下一篇:熟读与深思
收藏 IP: .*| 热度|

2 吕海涛 罗帆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