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浑象
浑象,有点类似现代的天球仪,是古代用来表现恒星和星座位置、演示天体的周日运动的演示仪器。古代称浑天仪。
浑象最初由西汉天文学家耿寿昌发明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耿寿昌在西汉宣帝时担任大司农中丞,相当于省农业局局长。古代农业生产要看天,即农业生产与天象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农业方面的官员要精通天文学。耿寿昌把从浑天说认识到的天球形象地表示出来,基本形状是个大圆球,象征天球,圆球上布满星辰,还有南北极、黄赤道、恒显圈、恒隐圈、二十八宿、银河等,另有转动轴以供旋转,还有象征地平的圈或框,象征地表的块,利用大圆球的旋转来模拟天象变化,这是最原始的浑象模型。只可惜模型和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
到了东汉,张衡在前任基础上只做了一台水运浑天仪(又称漏水转浑天仪,其实是一个浑象),以水力推动,与天球转动合拍。他的仪器也因年代久远而无法得见,但他所造的浑象式样已被历代继承下来,他的《浑天仪图注》也保存了有关浑象的最早记录。
三国王蕃、刘宋时期的钱乐之都曾造过这种仪器。
到今天,现存的浑象仅有两架,一架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一架在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这两台都是清代所铸造的,其中位于建国门古观象台的浑象是有清朝著名天文学家南怀仁所建。紫金山天文台还陈列着一个天球仪的复制品,嵌有1449颗恒星,沿袭了中国古代的星名和星座划分,南极圈内的星座是明末从西方传入。链接:(1)(2)
位于北京古观象台的浑象,图片来源:链接(1)
浑仪
浑仪是古代的一观测仪器。同样以浑天说为基础,由相应坐标系的环规和瞄准器组成。内有窥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也能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
浑仪发明最直接的推动者是与耿寿昌同属西汉的落下闳,但也有资料表示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被发明使用,比古希腊早了差不多60年。浑仪比浑象更复杂一点。
落下闳所设计的浑仪由最基本的构件四游仪和赤道环组成。四游仪由窥管和一个双重的圆环所组成。窥管是一个中空的管子,双重圆环称作四游环,也叫赤经环,环面上刻有周天度数,可以绕着极轴转动,窥管夹在四游环上,可以在双环里转动。转动四游环,同时移动窥管的位置,就可以观测任何的天区。赤道环在四游环外,上亦刻有周天度数,固定在与天球赤道平行的平面上。这样,就可以通过窥管观测到待测量的天区或星座,并得出该天体与北极间的距离,称“去极度”,以及该天体与二十八宿距星的距离,称“入宿度”。去极度和入宿度是表示天体位置的最主要数据。
李淳风在落下闳所创的双重环浑仪的基础上,设计了更为复杂和精密的浑天黄道仪,又增加了一个环,发展成三重结构。最外面的一层叫六合仪,由固定在一起的地平环、子午环和外赤道环组成;第二重叫三辰仪,由黄道环、白道环和内赤道环组成,可以绕极轴旋转;最里层是四游仪。
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
元代的郭守敬跟李淳风所做的改进正好相反,他简化了浑仪。郭守敬取消了黄道环,并把原有的浑仪分为两个独立的仪器,即简仪和立运仪。
在紫金山天文台,目前陈列着明朝正统年间建造的浑仪,有三重环圈组成,可测天体的赤道、黄道和地平坐标。环上刻有周天365 1/4度及百刻刻度,这是中国所特有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仪被掠至德国柏林,1920年归还中国。链接:(3)
位于紫金山天文台的简仪(浑仪的改进简化版),图片来源:链接(2)
注:本文主要编辑自链接3的文章。
(1) http://www.bjp.org.cn/art/2014/1/10/art_27_1677.html
(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109/11/642066_439358303.shtml
(3)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5-09/02/c_134580055.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