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茸茸的水熊虫布绒玩具
前言导读:本期承接《涅槃三部曲之一的不死草杰里科蔷薇》给大家介绍一名新同学,他叫水熊也叫水熊虫,你可能觉得小强很强大了是吧,其实水熊虫更强大!有人说,即使全世界发生核战争,其他所有生物灭绝,只要地球还在,它们就能继续生存下去……水熊在干燥状态或环境恶化时,身体会缩成圆桶形自动脱水静静地忍耐蛰伏(隐生现象cryptobiosis),意思是(潜在的生命),此时会展现惊人的耐力。
日本神奈川大学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水熊虫能身处6000倍大气压而安然无恙,是绝大多数生物、包括细菌所能承受的压力极限的两倍。处在PH值为1的强酸以及PH值13的强碱下。它还可以在微波炉活上非常长的时间。
水熊虫在苔藓里活动
有些研究报告也指出,把收藏在博物馆达120年的苔藓类标本添加水分后,长眠在其中的水熊又恢复活动状态。
水熊这种生物比蟑螂还强,科学家曾经在盐矿中发现以冬眠了数千年的水熊,她们给予它水分和营养后,它就然能够醒过来并继续正常的生理活动。全球几乎都有它的存在,北极、热帯、深海、温泉里都可以找到它。它们是地球上存在的生命力最强的物种之一。
1773年,这些小小的水熊被一名水上动物学家首次被发现,到了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超过900种的水熊亚种,有些生活在超过6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有些生活在海拔-4000米的深海沟。它们喜欢在地衣,苔藓上面生活,如果想要大量培养这种小水熊,只需要在春天把一片苔藓泡在水里就行。它们的身长只有1毫米,想要看到它可不太容易,除非你有一双显微镜眼。
这次笔者特意以水熊虫为主角儿,编了个四幕剧,让大家见识一下这一毫米的小家伙的超强生存能力。
现在开始报幕啦。。
演员:水熊仔(Tardy, 全名tardigrade的昵称,又叫水熊虫)
Rose (杰里科蔷薇里的老枝球)
Paul (南极大冒险里的保罗.沃克)
孙悟空 (七龙珠)
Sandra (地心引力里的桑德拉.布洛克)
第一幕:高温沙漠里的水熊虫和杰里科蔷薇
杰里科蔷薇(左)和水熊虫(右)在沙漠里聊天
场景:撒哈拉沙漠,傍晚,雨后,一个沙丘旁,人物:水熊仔,简称 T,杰里科蔷薇 简称 R。
R:哎呀,可算把这雨盼来了。我这个懒腰等了一百年才算正经八百地伸开了。哟,大兄弟,你也缓过来啦!
T:可不咋地,这一觉睡得我口干舌燥,浑浑噩噩,那可说得上是......(被R打断)
R:得啦,别扯那没用的了,你知道这都哪年了!2014,上次咱俩睡过去是啥时候你还记得不?
T:那年好像整个世界都乱了套,尤其欧洲,你掐我我掐你的,哦,1914年,说话这就一百年了呀,这真是沙漠只一觉,世上。。。。 (被R打断)
R:行啦行啦,我时间有限,咱们有缘再见吧。
第二幕:极寒天气下的水熊虫
Pall和水熊虫在北极闲扯
场景:南极圈内,四月底,短暂白天的最后一小时。 人物:水熊仔,简称 T,Paul, 南极大冒险里的保罗.沃克 简称 P。
P:Hi Grandpa Tardy, what's up man?
T: 中文,please.小Paul你狗找得咋样了?
P:Sorry man. 别提了,说话冬天就要到了,我这半个月就没怎么睡觉,腿儿都跑细了,还是没什么进展。
T:嘿嘿,这你可要谢我了,前两天我在东北方那冰窟窿里玩儿潜水的时候,听一海豹吹牛说差点儿得着一只哈士奇。
P:什么?!是真的吗!快带我去,come on man!
T:你等我一下,天太热,我得脱了这件皮夹克。
第三幕:超大气压下的水熊虫
悟空(左)和水熊虫(右)
场景:重力训练仓, 人物:水熊仔,简称 T,孙悟空,简称S.
S (粗重地喘息):不行了,5000个大气压我受不了了。
T(扭哒扭跶踱过来):这才哪儿到哪儿啊,老板,再加500,我好压压我这老腰。
S(昏厥中)
第四幕:真空高粒子辐射下的水熊虫
水熊虫(右)和桑德拉.布洛克(左)在外太空
场景:太空,空间站解体后,漂浮的救生舱。 人物:水熊仔,简称 T,Sandra《地心引力》里的桑德拉.布洛克,简称 A。
A(弥留之际,梦到George托梦要她别放弃,突然惊醒):George, George, where are you!
舷窗上传来轻敲声,一个怪怪头贴上来。
T:小妹妹,别怕,是我,你熊大伯。我刚跟天宫上的人联系了,你赶紧过去,那边条件老好了。。你忙吧,我漂了。。。
水熊虫春夏秋冬四季的形象
后记: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现实中水熊虫大小不超过2毫米,是非常小的一种八爪动物。它确实可以存活于各种恶略环境包括100度到零下200度,6000个大气压下,甚至外太空的真空以及高粒子辐射,但前提是要做一缓慢脱水,失去85%的水后身体完全龟缩,才能做到坚不可摧。看到这儿您可能已经不耐烦了,到底为什么这对水熊虫和杰里科蔷薇草这么牛? 且听下回分解,呵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2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