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硕士导师是李志鹄教授,他朴实吉祥的面容伴随我走过很多很多路。上世纪30年代他随父母举家从上海来到昆明,于新中国诞生前在云南大学矿业系读完大学,留校任教。1954年全国院校调整,从云南大学的工学院合并到昆明工学院,在地质系任教至退休。
先生一生朴实、和善、谨慎,上世纪80年代担任过全国新矿物委员会委员,是当时致力于过渡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我用他申请到的部级项目完成了硕士论文。我论文选题和地点是甘肃金昌的金川铜镍硫化矿床。这个矿床的发现和开采一举解决了国家缺镍的历史,也为解决共和国贵金素缺乏问题做出了大贡献,是当时中国和世界矿山综合利用的典范。上世纪60年代陆续开始,每年都有副总理级国家领导人主持召开全国性综合利用攻关会议,这样的矿山不多。我的硕士导师就是这个背景下申请到了铜镍矿床的过渡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找到和完成这个矿勘探评价的甘肃第六地质队是全国模范地质队。论文野外调研采样时,地质队和矿山同仁前辈都给过帮助和指导。导师的项目经费支持了我的全部调研采样差旅、分析测试。论文出差用钱很宽裕。
1985年1月初的硕士研究生论文毕业答辩印象深刻。我的论文题目是《金川铜镍硫化矿床形成演化与第一系列过渡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题目有点大。单位请来各路英雄,答辩委员会安排了责任心强的记录人员。答辩前我用心准备,心情紧张与否记不清了,但想起当时在那么多专家学者面前,忐忑在所难免。我们六人同一天答辩。答辩汇报阶段,我讲了太多内容,语速快。专家提问阶段,一个长期从事我涉及的矿床研究专家,提了基础性的关键问题,好像有5个问题吧。我逐一回答,专家说,慢一点,不要急,但我就是不能控制好,有些话重复说,效果差了。一天答辩下来,晚上专家合议。同是毕业对象、参加答辩的同学对我说,李老师去和其他专家商议了,专注我的答辩表现。我的心情有点沉重。他父亲是他的导师,知道得多。宣布决议时,我答辩表现被记录下来,语速快,回答问题有点口齿不清,差点遇阻。但最后通过了,准予毕业与推荐授予学位。
语速快、讲述不从容,后来也有过几次,甚至发生在蛮重要的场合。但也有从容,让人记忆深刻的项目与场合上的讲述与答辩。一起读过书、合作过的同学针对性给我提过建议,讲的内容减少三分之一,讲话速度放慢一倍,你讲的东西就会深刻,就会让人记住,让人喜欢,让人接受。是啊,大家交流,你要达到什么?自己要做的、写的、讲的,要能让听者、审查者接受、喜欢是自己选题和报告前要思考与落实到位的。
在研究生学习听报告留下这种印象较深的是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涂光炽教授的矿床地球化学系列讲座。他来学校讲学,云南同业单位的主任工程师们都来听。先生讲课,慢条斯理,轻声细语,娓娓道来,举例清晰明了,恰到好处,逻辑强,话不多。听课的人,没有吱声的,只是手下的笔在动,在响。讲课风格言语声调都是功夫!工作细,有积累,会分析,有发现,很关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