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趣事——我们村的剧团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乡村里,会有剧团,有点儿天方夜谭吧?但那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但有,而且还特别红火。
五十年代初,农民翻身得解放,不仅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观,政治上也实现了当家作主,民主选举了村长(用在候选人背后的碗里丢豆子的办法),乡村干部都兢兢业业地为群众办事,农民虽还谈不上富裕,但心情舒畅,社会一片祥和景象。
当时,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号召各村都要成立自己的业余文艺团体,演出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正是在这种气氛下,我们村的村干部响应政府号召,筹建了以村名命名的“徐塘剧团”。我父亲在村里也算是个老革命,又有点文化,还是一个戏剧爱好者,于是,就理所当然地被推举当了剧团团长,并兼导演(另外还有两个副导演)。我们村是个有200多户人口的大村,吹拉弹唱各方面的人才都有。比如,有人会弹琵琶,有人会拉二胡,板胡,有人会吹唢呐,有人会敲锣打鼓,还有不少人具有很不错的文艺表演才能,生旦净末丑各色人才俱全。开始剧团只是表演一点山东快书、快板、双簧、莲花落子、小放牛什么的,不久即开始排演戏剧——当地流行的柳琴剧,(老百姓叫“拉魂腔”)。这一剧种虽然也有基本的曲调、唱腔,但不太严格,表演者可根据剧情和个人特点尽情发挥,所以也就比较容易演唱。先是演新剧(现代剧),如当时非常流行的宣传婚姻法,反对包办婚姻,提倡恋爱自由以反对封建迷信的《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李二嫂改嫁》等节目。其中有一出戏叫《渔夫恨》,其剧情控诉了美国飞机在鸭绿江边狂轰滥炸、炸死我渔民的暴行,情节悲苦,催人泪下,许多人边看边哭,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义愤和热情,在参加县里的汇演时,受到了表扬和奖励。这大大激发了村干部和全团人员的热情。再后来,就开始演古装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湖恨》、《太平园》、《三上轿》、《十五贯》等,大受农民群众欢迎。
剧团组织管理十分完备:除了专职的乐队,还设有道具组、勤务组,报幕、拉幕、灯光、提词(在幕后读剧本,以防演员忘词)、舞台布置、各种杂务的收拾打理,都有专人负责,财务上直接由村里的干部和会计管理。
演戏是需要一定的物资条件的,比如,锣鼓、乐器、服装、道具等。解决的方法,一是向村民借,二是自己动手做。有些东西既借不到也做不出来,如古装戏旦角的头饰、衣裙等,就花些钱到城里去买,所需费用由村(队)里实报实销。虽是因陋就简,却也样样齐全。
演出的地点,开始是在村小学(完小)门前的大操场的平地上。后来,村民们在操场的北端堆砌一个约一米高的长方形的大土台子,周围栽上木桩,围上草席,搭上顶棚,划分出前后台,拉上两道幕布。中间一道幕布两旁演员出场和退场的门上,还悬挂了两块上书“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八个大字的纸匾,正上方再挂上一个大气灯。这样一个像模像样的舞台就被打造出来了。演出时,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村民在台下观看,十分方便。
剧团一般在秋收大忙后,就开始选剧目,物色演员,分配角色,熟悉剧本,然后就开始排练,到大年初一时,正式登台演出。先是在本村连演三天。演出前先贴出“海报”,除本村的男女老少外,还欢迎邻近各村的村民前来观看。大家多是在舞台前席地而坐,也有人自带马扎、凳子。先来的居中靠前,后来的靠边、靠后,黑压压的一片。大家说说笑笑,既秩序井然,又十分热闹。然后,从初四开始,即应邀到周围各村去演出,一直要演到正月十五,甚至更晚。外出演出时,大家十分辛苦。有的演出地点在十几里路之外,要步行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吃过午饭就要出发,各种道具、设备全要靠肩挑手提。到达目的地后,即布置剧场,晚饭简单地吃点东西后,即上场演出。一般几出戏演下来,差不多就到了深夜十一、二点了。然后邀请方再正式请大家吃饭表示感谢。一般都是白面馒头、麦子煎饼、疙瘩汤,外加一大锅猪肉炖粉条、白菜、萝卜,有时还有几个炒菜,吃起来,热乎乎香喷喷,享受极了。这些可都是当时村民过年时才能吃到的东西。当然,烟酒茶也是少不了的。此外,就没有别的什么了,至于红包之类,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酒足饭饱后,大家又收拾行头道具,提着明亮的气灯,踏着夜色,说说笑笑,打道回府,回到家里睡大觉。到了午后,又重新忙碌起来,准备下场演出。
我当时是在上小学。剧团彩排、演出期间,正值放寒假。靠着我父亲是团长的关系,就和几个小伙伴,整天跟着他们跑上跑下,忙里忙外,打打杂,帮着做点小道具,有时也扮演个小喽啰类的角色,在台上摇旗呐喊,高兴极了。当然,心里经常想着的,还是外出演出的那顿诱人的美餐。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感慨不已。现在的人们很难理解,大家辛辛苦苦地排练,又辛辛苦苦地到处演出,熬更守夜,四处奔波,除了有顿饭吃,没有任何报酬,可大家却是那样的欢天喜地,不辞辛劳,干劲冲天,你说这究竟该作何理解呢?
当然,现在政府也在搞文化下乡。可据传地方上每次接待一次下乡的文艺团体,或搞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什么“节”之类,动辄要花几百万元,甚至更多,如果再请来几个明星大腕,那就更不得了。而经济效益如何,谁也不知道,搞不好还闹得劳民伤财,甚至还会有人从中舞弊
。我确实没想清楚,比起我们的“徐塘剧团”来,谁是先进文化?社会究竟是进步还是后退了呢?魂兮,归来!给了我许多欢乐、使我终身难忘的“徐塘剧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