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趣事——老家冬天的地屋子
五十年代,我在上小学,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值得回忆。村里冬天的地屋子就是其中一件。
那时,农民们虽然都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热情高涨,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总的说起来,农村还是贫穷落后。到了冬天,农活极少,村民们需要一个聚会和消闲的地方。如何解决?一个传统的办法,就是大家出义工,在村里挖一个近2米深,面积约50平米的长方形大坑,上面象盖房子一样,搭上脊梁柴草,留一个门,立上一个可供上下进出的梯子,这就是所谓的地屋子。因地下的温度本来就是冬暖夏凉,再在里面生上一盆火,四周铺上柴草,所以,尽管外面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可地屋子里却暖烘烘的。一些闲了没事的人,特别是一些家境较差无取暖条件的人和一些单身汉,就凑集到这地屋子里,取暖避寒,说话聊天,抽烟打牌,消磨时光。条件虽然原始简陋,但大家却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村民们把这叫“蹲地屋子”。有时,会请村里读过书的人到里面去“啦大呱”(讲故事),一啦就是大半夜,大家或卧或坐,听得津津有味。我父亲就是一个“啦大呱”的高手。他因上过几年私塾,读过一些诸如《三侠剑》、《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包公案》、《施公案》等一类的剑侠、公案小说,记性又好,有时一讲就是一个多月,既不看本子,也不会“重本”。其报酬就是几口旱烟、一壶粗茶(火盆上方吊一个铁壶,可以一边烤火,一边烧开水,泡茶),你说他傻不傻,逗不逗?
有一年冬天,我们七八个小学同学,觉得村里的大地屋子人太多,太嘈杂,空气又不好,就自己动手挖土方,从家里拿了一些木棒、柴草,搭建了一个约七八平米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地屋子。大家在里面说笑玩耍,看书学习写作业,其乐无比。那感觉,回想起来,好象并不比现在住星级宾馆差。
但这种快乐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大约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政府提倡“变冬闲为冬忙”,身强力壮的农民冬天要去开渠挖河修水库,再加上大炼钢铁什么的,村里冬天就再也不盖地屋子了,我们的那个小地屋子也垮塌报废了。一切都成了历史的记忆。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人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很强的。条件差有条件差的活法。只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氛围,在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照样可以活得健康快乐。我这个从地屋子里走出来的少年,不仅考上了大学,战胜了数不尽的艰难困苦,而且至今还活得健康,就是个证明。
当然,人往高处走。社会在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完全是合理的。谁也不愿再回到过去原始落后的状态。而这也就是国人梦寐以求地要实现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吧!
过去的已经过去,愿普天下的人们都能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