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jgu

博文

学术八卦:我的第三篇引用超过100次的文章 精选

已有 23258 次阅读 2010-12-5 17:20 |个人分类:科研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八卦:我的第三篇引用超过100次的文章

终于,我们发表在《物理评论E》上关于保真率的文章“Phys. Rev. E 76, 022101 (2007)”的总引用次数超过了一百次(包括没被SCI收录的引用)。虽然引用本身不能完全做为评价文章意义的指标,但在这多年以来偏面强调PRL(《物理评论快报》)的环境里,一篇发表在不太起眼的杂志上的有关强关联方面的文章在三年多以来能够获得超过百次的引用,也可以聊以做一下自我安慰。结合自己多年以来的学术经历以及这个有言必谈PRL的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希望通过该文的经历能够表达一下自己对学术本身的看法。个人言论,权做笑谈。

一、不太容易的发文过程

我们的文章受P. Zanardi小组关于保真度与量子相变的文章的启发,并在他们文章的基础上提出了保真率的概念。文章的主要结论包括:

1.对基态保真度进行了微扰展开,并得到了主导项的微扰展开式。

2.利用线性响应理论对保真度的主导项进行了谱展开,建立了该主导项与动力学关联函数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上得到了一个类似(但不同)于线性响应理论中的“Kubo公式”的一个关系式。并在这个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保真率”(fidelity susceptibility)概念——以此表明保真率主导项与涨落关联之间的联系。

3.第一次提出在描述相变过程中,保真率率的非广延性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发现在一维Hubbard的模型的相变点,保真率仍然是广延的,所以我们声称保真率也许不能描述KT类型的相变)。

4.基于保真率与涨落关联函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很顺利的把保真率推广到热力学态中去。导出,如果以温度为驱动参量,保真率正比于热容量(热容量代表能量的涨落);而如果以外磁场为驱动参量,保真率正比于磁化率(磁化率就是磁矩的涨落)。

我们的文章完成于2006年底,完成后不久便投给了《物理评论A》。PRA的编辑认为文章的主题不适合该杂志,而转到了PRE(regular paper)。但在评审过程中,评委对文章做了种种评论,有说好的,有说平庸的,于是来来去去打了四五个回合的架。根据《物理评论》系列杂志的游戏规则,在三个来回之后,如果文章还是不能被接受,编辑部通常不再跟进。或许PRE编辑也认识到我们的文章的重要性,但又不好轻易否定评委的意见,于是他们自己折了个中,同意按brief report的形式来发表我们的文章,而如果我们坚持以regular paper的形式发表,他们仍然会继续送审新的评委。编辑最后给我们的邮件如下:

Dear Dr. Gu,

We are ready to accept your manuscript as a Brief Report in Physical

Review E rather than as a Regular Article.  We are proceeding with

production work on the paper.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objection to this decision, which could

result in delays involving another round of reviewing, please let

us know immediately.

虽然我真的不太在意我们的文章以brief report或以regular paper发表,但编辑的邮件明显告诉了我这两者本身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在文章当以rapid communication发表时更加明显,因为很多人认为rapid communication 相当于小PRL。由于保真度与量子相变这个领域的迅速发展,我们已没有时间再去与评委吵架了。编辑的决定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台阶,于是我们决定接受他的建议,所以文章删掉了一些内容,最终以brief report的形式发表。但半年多以来的争吵,却不禁让自己哑然失笑。

二、PRL之痛

在物理学的领域之中,PRL无疑是除《Science》和《Nature》外最权威性的杂志。能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在PRL上是许多物理学工作者努力的梦想。虽然对许多功成名就的物理大家来讲,甚至多一篇少一篇PRL已无关紧要,但对许多象我这样或比我更晚进入学术圈的新手,PRL常常成了心中之痛。这种痛不是出于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否定,更多的是对学术信心的打击。因为当你一次又一次从PRL的阵地上败下阵来,在这个以PRL为重要指标的学术环境中,你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学术能力。这种怀疑与信心的缺失恰恰是一个人学术研究的大敌。

我不是没有投过PRL,我其实投过好多次PRL——因为我也很想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让更多的人读到,从从事科研工作至今,只发过一篇PRL。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架中,我慢慢的发现,把文章发表在PRL原来比我完成工作本身还要难。不知多少次在收到PRL的拒信之后,那种失落会伴随我好多好多天。我真不希望自己怀疑自己的科研能力,所以潜意识中会选择逃避那种打击。如果自己无法包装到PRL的程度,干脆不投PRL。我们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例子。

当然,我从来没有否定过PRL的重要性,我也希望自己以后的工作有机会发表在这个物理学权威杂志上,这样自己的成果才能被尽可能多的同行看到。我只是告诉自己,也告诉许多跟我有类似经历的朋友,PRL只是一个让你的文章能更受同行关注的杂志,并不能忠实代表你的文章的重要性。相反,一项工作的重要性首先来自自己对它的信心,更多的是来自时间的检阅。

三、与同行类似文章的比较

回过头来再谈我们这篇文章本身。比较巧的是,我们这篇文章的结果与P. Zanardi小组另一篇发表在PRL上的文章“Phys. Rev. Lett. 99, 100603 (2007)”的出发点基本一致,结果有重叠,当然也有些区别。他们的主要结果包括:

1. 也对基态保真度进行了微扰展开,并得到了主导项的微扰展开式。

2. 也把结果扩展到了热力学态,得到在以温度来驱动参量时,保真度的主导项正比于热容量。

3. 把量子系统的哈密顿量定义在多维参数空间,这样保真度的主导项变成了一个矩阵。基于此,他们提出Riemannian metric tensor的概念来命名保真度的主导项。

显然,我们的结果与他们的有相当的重叠,特别是在出发点上,也有些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从线性响应理论的角度出发,在本质上阐述了保真度主导项的物理学本质,而他们的文章没有,而我们的文章没有从微分几何的角度来看待保真度主导项本身(注:后来发现Berry在二十多年前曾提出过一个类似的概念:量子几何张量)。另一个不同则是他们的文章发表在PRL上,而我们的只是PRE上的一个brief report。前一点在许多引用这两篇文章的大量后续研究工作的评价中可以看到。后一点,我想说的是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工作在这个领域的地位,而且,“保真率”也已成为相关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

四、结语

虽然,科学工作的重要性并不能单纯的用引用率与文章发表的杂志来衡量,尤其对那些顶级的,真正推动科学进步的文章更是如此。但是,这世界能够达到顶级水平的工作实在太少。对绝大多数的普通科研工作者来讲,科研其实只是自己所处职位的一项工作,或者说谋生的手段。如何评价这绝大多数的学术文章的价值,杂志与引用率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指标。这也许就是Hirsch为什么提出H-因子的根本动机所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3184-390560.html

上一篇:有些时候,学术与道德需要分开
下一篇:香港中文大学(代”物理系介绍“序)
收藏 IP: .*| 热度|

29 孙强 王保魁 李振乾 刘全慧 葛肖虹 刘进平 孙学军 李丕鹏 梁建华 惠小强 丁甜 李鑫 吉宗祥 黄晓磊 金小伟 李学宽 郭超 李泳 许培扬 唐常杰 武京治 徐耀 王随继 水迎波 刘庆丰 陈钢 xuqingzheng neilchau avery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