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zc8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zc88

博文

打屁的学问

已有 6275 次阅读 2011-7-24 13:43 |个人分类:科普知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知识无处不在,学问处处留存。回顾以前的diary,觉得有必要整理下这个“屁”学问。网上查阅及书籍记载,关于打屁的学问并不多,在这里,我先起个初稿,留待日后慢慢整理归纳。毕竟这个“打屁的学问”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什么是打屁?
    俗说的打屁,医学上叫通气。打屁是肠道正常运行的一种表现,相反,如果不打屁,或者打屁过多过臭,也是非正常现象。
2、打屁的机理
    为什么人体体内会有气体呢?屁是怎么产生的呢?现代医学的理解是因为人在吃某些食物时,由于消化道正常菌群的作用,食物被消化后产生了较多的气体。这些气体,随同肠蠕动向下运行,由肛门排出。排出时,由于肛门括约肌的差异,有些人的气体排出会因肛门括约肌的作用而产生响声。中医学关于“气”的说法很多,打屁应属于气下行范畴。
3、打屁的弊与利:有待整理
4、哪些食物容易导致打屁?我所熟悉的有:板栗、红薯(地瓜)、洋葱。
5、为什么多吃点板栗、地瓜、洋葱会打屁频率增多?
   (1)板栗的功效:板栗,俗称栗子,又名瑰栗、毛栗、风栗,是我国的特产,素有"千果之王"的美称,在国外被誉为"人参果"。据科学实验证实:栗果中含糖及淀粉70.1%,蛋白质10.7%,脂肪2.7%,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磷、钙、铁等各种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B1和胡萝卜素的含量,较一般干果都高。板栗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尤其对肾虚患者有良好的疗效。梁代陶弘景论其功能为"益气、厚胃肠、补肾气。"并举例说:曾有人患腰脚软弱病,令其到栗树下食栗数升,不久便能如常人一般行走。唐代孙思邈更称栗为"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并指出生食治腰、脚不遂。《本草纲目》也记载有:"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历代著名中医都认为栗子味甘性温,无毒。功能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适用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腰肢不遂、小便频数以及金疮、折伤肿痛等症。因此,肾虚者不妨多吃一些板栗。
(2)板栗相关图片
    
   看到这些图片,情不自禁的想起来了我小时候经常上山采板栗的情形,尽管冒着被刺痛的危险,但是还是很喜欢里面的味道的,真是“最危险的地方最舒服”。
(3)板栗吃多了会产生气体的原因?有待整理。
(4)红薯知识:红薯,又名番薯、甘薯、山芋、地瓜、红苕、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等。常见的多年生双子叶植物,草本,其蔓细长,茎匍匐地面。块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皮色发白或发红,肉大多为黄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酿酒、制酒精。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文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等。当代《中华本草》说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主治脾虚水肿、疮疡肿毒、肠燥便秘。” 地瓜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等10余种微量元素和亚油酸等,营养价值很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遗憾的是,人们大都以为吃红薯会使人发胖而不敢食用。其实恰恰相反,吃红薯不仅不会发胖,相反能够减肥、健美、防止亚健康、通便排毒。
(5)红薯吃多了打屁的原因:红薯含有一种氧化酶,这种酶容易在人的胃肠道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如红薯吃得过多,会使人腹胀、呃逆、放屁。红薯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吸收,能刺激肠道,增强蠕动,通便排毒,尤其对老年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另外,红薯的糖分多,身体一时吸收不完,剩余部分停留在肠道里容易发酵,使腹部不适。中医认为,湿阻脾胃、气滞食积者应慎食红薯。
(6)红薯相关图片
 
    看到这些图片,小时候挖红薯、肩挑100多斤红薯的情形历历在目,更是我想起来“红薯饭,南瓜汤”的熟语。
(7)洋葱知识:洋葱是一种耐运输、耐贮藏的常用蔬菜,食用部分是肥大的肉质鳞茎,有特殊的香辣味,能增进食欲,可治疗多种疾病;不仅耐贮藏,也可脱水加工成出口蔬菜。洋葱按鲜茎皮色可分为红皮、黄皮和白皮三种;按鳞茎形状可分为扁平形、长椭圆形、长球形、球形和扁圆五种。吃多了易产生挥发性气体,过量吃会产生胀气和排气过多,给人造成不快。
(8)洋葱相关图片:
 
印象中是来长沙学习工作后才知道有的,小时候没有吃过,现在也吃得少。
   以上三种食物,吃多了都会打屁,而且速度及效果都很快,我自己有体会,不知道各位博友是否有同样的体会。
6、为什么响屁不臭,臭屁不响?有待整理
7、打屁的生活问题:待整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0580-467902.html

上一篇:个人喜欢的网站
下一篇:太岁的虚实
收藏 IP: 118.249.86.*| 热度|

3 刘立 张焱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