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 Xiang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ngXiangxi

博文

垃圾分类的教案:背景

已有 13178 次阅读 2014-11-24 15:4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2011年9月4日


在当今的中国,垃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议题。在城市和乡村,伴随经济超高速发展而急遽累积的固体废弃物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许多地区所能接受的临界点。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经济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并且已经导致了小范围的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最近几年,党和国家对城乡固体废弃物的安全处理高度重视,中央和地方连续出台政策法规,在限制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积累了经验。另外,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对公民组织的认识不断深入,民间力量介入垃圾处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事实上,在应对固体废弃物危机的行动中,公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地位和意义毋庸赘言。笔者认为,当前阶段,在垃圾处理方面公众最基本的义务就是接受关于在现行的社会系统中如何负责任的处置自己产生垃圾的教育。遗憾的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配套和地方社会管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严重落后,很多这样的教育其实是无效的。但是随着国家近年来在垃圾管理方面的一系列积极探索,面向公众的垃圾处理的公众教育已经越发成为垃圾处理项目的制约条件——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因此,面向中小学生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的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于中小学生的垃圾处理教育有助于提升全民族的环境素养,有利于实现固废处理知识由儿童向成人的逆向扩散,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环境责任感。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和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对于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方面已经拥有很多经验和较长的历史。[1]我国虽然已经在十多年前就逐步开始开展相关的工作,但是至今仍然同发达国家差距甚远。

关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我国目前仍然以填埋为主。研究指出,2006年我国处理的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为1.48亿吨,其中91.4%被填埋,6.4%被焚烧,2.2%被堆肥。[2]近年来,随着垃圾填埋能力的接近饱和或过饱和以及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垃圾处理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现阶段我国的社会需求。因此在意识到“减缓废弃产品的消费是目前最有效的节省能源、原料和金钱的办法(slowing the consumption of throw-away products is by far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save energy, materials, and money)[3]的基础上,采取垃圾分类回收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求和缓解城市固废危机的首选方案。

不久之前,我国依然仅仅“采取收购的方式鼓励分类收集”[4],依赖缺乏专业的垃圾分类技术和设备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为主的拾荒者进行。北京市海淀区在2002年开始尝试改革垃圾回收处理的模式,[5]近来北京的政府部门又支持了一个垃圾分类回收试点项目,并支持了一位普通群众设计的“绿房子”垃圾分类回收计划[6]。如果没有配套的教育项目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入很难获得居民的理解乃至支持,因此与垃圾分类回收相适应的环境教育正是现阶段非常迫切的。

综上所述,我们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以在目标受众中推广垃圾分类回收的理念与方法。



[1] Toili, W. W. (1996). Teaching for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action: An alternative instructional model for environmental concepts and issues in schools. Environmentalist, 16(3), 221-229. Retrieved fromwww.scopus.com



[2] Zhang, D. Q., Tan, S. K., & Gersberg, R. M. (2010).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china: Statu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1(8), 1623-1633. Retrieved fromwww.scopus.com



[3] Cunningham, W. P. (2005). Environmental science: A global concern. Toronto: McGraw-Hill Ryerson.



[4] 芈振明, 高中爱, 祁梦兰, 吴天宝 (1993). 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处理(修订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Wang, J., Han, L., & Li, S. (2008). The collection system for residential recyclables in communities i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 possible approach for china recycling. Waste Management, 28(9), 1672-1680. Retrieved fromwww.scopus.com



[6]张宁. & 昌朋淼. (2011, July 14). “绿房子”获政府上门支持. 新京报. p. A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0448-845920.html

上一篇:两种更好的用中文LaTeX管理文献题录的方案
下一篇:ASP2011的纪念册文章
收藏 IP: 124.205.77.*| 热度|

2 李伟钢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