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一种等待
贾伟
这几天科学网上都在谈院士遴选的结果,上个月我在芝加哥大学学术交流,晚饭桌上一群华人教授就已经聊起了这次海归正教授候选国内院士可能全军尽墨的结果。当时没有确切消息,大家的猜测是基于国内学术界惯有的“排他”现象。
对于这次的院士增选结果,我沿袭自己的“不凑热闹”习惯,不予置评,但想说几句有关人才成长的个人观察。这些年来看的多了,我感觉个人职业的成长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其一是这个成长过程非匀速、非线性,你可能在某一个时期(天时地利人和俱全时)发展很快,但无法保持全速而在职业生涯中一路登顶,而越往上走则越慢,越是到了关键的“几步”往往走得越久;其二是任何职业越到高处,在决定上升的诸多因素中politics成份越多,因而也越不可预见,所以说“高处不胜寒”;既然事业上的进步轨迹不是线性的,那么它是什么呢?我觉得它应该是阶梯式的 - 跟我们认知的进步是一样的或者说其实就是认知这种阶梯式进步的结果,我们的事业越是上到高阶梯,那个平台段就越长,平台的长度跟我们需要化多长时间补足我们认知上的某一块短板呈正相关。
写到这里,我还想到了另一个故事。以前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介绍一只人工喂养的豹子放归大自然的情景。这只豹子回归野外后非常缺乏捕猎技巧,只会像以前一样采取直线攻击的方式,也不会挑选敌人,结果不幸殒命。它不是死于猎物的反击,也不是死于人类的捕杀,而是死于自己的同宗同类。因为他到了别的豹子的活动领地,没有意识到对方在树根下留的那泡尿的“警示”作用,还不合时宜地在旁边留了自己的尿 ―― 被理解成上门索战,结果毙命了,死于自己同类的剿杀。
人类社会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有其固有的(而且是“版本”不断升级的)丛林法则。不论你事业的上升把你带到哪一个新的工作群体,这个群体客观存在着“排外”意识,它不以你的意志和认知所转移,所以了解自己的“短板”所在,尊重你的同行和对手,才可能在竞争尚未显露之前就摸清你有几分胜算,而这一个能力的提升过程就是你事业上升的“平台期”或者“瓶颈期”!这一切是需要等待的。我们每个人远没有伟大到可以一眼之间窥破万物真相,一嗅之下破解树根下“那泡尿”的破绽之处,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有时是很长的)等待期,直到用时间和忍耐来注满自己的精神世界,直到我们ready 或者almost ready。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也看到有些同行们太过努力去“上位”,希望每一步都走到别人前面去,而并未意识到他们自己工作中的那块短板还没有补齐,自己还缺乏一个健全的心态。等待的确是痛苦的,但“平台期”的长短其实取决于自己的修炼。当成功无须等待时,很多发自心底的痛快(痛苦+快乐)也就缺失了,那么,我们的幸福也就随之被剥夺了。而不论等待有多痛苦,有多么大的挫折感,我们的价值会在等待中与日俱增,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让你贬值。
生命是一个过程,滚滚红尘中的万千变化都是常态。让生命去等候,意味着你愿意面对和自己预期不同的人生状态,愿意面对与你价值观不同的人群,如此你就会更宽容,更容易领会,更容易得到支持,更可能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功的主体也是一种等待,一种痛并快乐着的不断自我提升中的等待。
2011年院士增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517285.html
上一篇:
你的文章有多少点?下一篇:
风情夏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