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跳槽” 贾伟
几年前我们全组去唱卡拉OK,大伙儿提议组里一名男生与一名女生一起唱首歌,当时的舆论是他俩在恋爱,我也有所耳闻但不是很确定,因为这种事情不能妄加猜测。当时这俩人商量了一下,选了首歌,是梁静茹的《勇气》。“……我们都需要勇气,去相信会在一起……”无须多言,那一刻我明白了,这俩人之间的事是真的。
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的年代,做任何长期性的决定都需要勇气,谈婚论嫁是大事,买房子、换工作也是大事,需要很大的勇气,而离开一个工作了多年的稳定的岗位去尝试一种全新的机会,尤其需要勇气。最近几年有为数不少的华人教授跟我说想海归,但却一直举棋不定,有对国内工作环境的担忧,有对家庭尤其是子女教育的顾虑,也有不少教授已经拿到了国内学校诱人的Offers,在深度纠结是否要动。他们认为我的胆子比较大,海归和归海能打个来回,所以务必要给他们点建议。
我说其实我的胆子也没那么大,每一次“跳槽”也都会纠结很久,而且事实上年龄越大越不容易“跳”。“跳槽”是个瞬间动作,但其影响深远,有人“咸鱼翻身”,有人江河日下,而天差地别的后果全系于当初的一念之间。我一般会跟来“咨询”我的同事表达这么一个理念,就是“跳槽”前不必多看“下家”的种种好处 - 因为下家必定有一些好过现在岗位的条件,而要综合估量目前岗位的好处和潜力。换句话说,你不能只是想着你有多“爱”那个新岗位,而是要衡量你有多“恨”现在的工作。假如你有了足够的“恨”意 - 不论它是来自于收入、工作条件、发展空间、还是同事关系,那就拿出勇气,毅然决然地抬腿走人,去了新地方你多半会很开心,而开心之下就会干得更欢一些,多出些成果。假如你已经对现在的岗位“恨之入骨”、“不共戴天”了,则你从哪个门出去、往哪个“槽”里跳都会比现在强。毕竟从长远来说,职业的成功(与否)是一种感觉!而我们中的不少草率的“跳槽”决定常常源于对老岗位的审美疲劳,看着新的漂亮就换了,于是杯具便发生了……
杨绛先生用两句话来总结其丈夫钱钟书的《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意思是说对自己处境的不满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之弱点。既然人人都有“这山看着那山高”的幻觉,“跳槽”之前争取看清“这山” - 对自己的真实处境有足够的理性认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我们的身边有不少身陷“围城”而喜忧参半的“城里人”。我的观察是,年轻一辈的人中,很多人毕业后自认为在高校或研究机构捧起了铁饭碗,尽管收入低、干得憋气,但还算稳定,所以一面摆开架势干着活一面又有点不甘心,心猿意马中不时上QQ询问一下其他单位的同学有没有涨工资了,跟领导去探听下自己下一批升职称有没有戏,闲来泡一杯单位里发的最低价的绿茶,在办公室里对着发黄的天花板愁肠百结地轻叹:“to go, or not to go?”
我向来的逻辑是,年轻就是资本!30来岁的“青椒”就该依着自己的心思往前走,条件许可该去尝试一下高回报的机会,走得不对还可以回头。假如你对现在的环境很不满,“恨”意渐生,不要忽视自己的“心声”,你可能是只“鸿鹄”而非“燕雀”,那么就跳出去闯荡一下也无妨,读万卷书以后还得行万里路!
而对于已经成功“跳槽”的人,回首往事你会感到无以名状的畅快!每次驾车经过那栋以前让你憋屈的大楼,你会心情分外愉悦,或许会把车里正在放着的梁静茹的《可惜不是你》音量开大些:
可惜不是你 陪我到最后 曾一起走却走失在路口 感谢那是你 牵过我的手 还能温暖我胸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贾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507461.html
上一篇:
创新:风从哪里来 下一篇:
你的文章有多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