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流火,不论是上海还是北卡,外面的高温快能把人给烤化了,但高烧着的又岂止是天气!
上个月有天到交大徐汇校区旁边的港汇广场吃午饭,“彩蝶轩”的服务生告诉我没座位,前面排了十几位。走到隔壁的“一茶一座”,也是在排队,服务生微笑着塞给了我一个号码,65号。我放眼望去,整个五楼十几家餐厅门口都在排队,人满为患。终于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吃顿午饭这样的小事现在也变得有些艰难了?之所以觉得不可思议,是我一直“老土”地以为港汇的餐厅价码并非普通大众型的。这个世界变化真快,一转眼钱多了,每客五六十元的饭已变成大众餐了,就像八十年代付一毛五分排队吃食堂一样。与美利坚合众国日渐式微的餐饮业和经济相比,我们这里看不出萧条来,楼堂馆所生意火得一塌糊涂,新旧社会两重天啊!
这次暑假回交大“探亲”适逢陈竺老师来座谈,讨论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方向。说老实话一天的讨论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研究方向和策略五年前建院伊始就已清楚地set the tone了,从今天看来我们当时制订的策略依然极具前瞻性。一天下来我倒是记住了陈老师说的一句题外话 -现在我们正在想方设法将国民的医保提高到平均每人每年300元人民币的水平。这句话让我内心感慨了良久,在GDP的鲜花和焰火背后,十亿神州依旧贫瘠!光是国民医保一件事就像一条楚河,一水横陈, 把贫富隔成了两半,一大半和一小半。
1979年(by the way,那是一个春天)以来,财富从“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地方开始积聚,继而蔓延沿海诸省,各大都市。我们今天的都市已经灯红酒绿得让西方城市相形见绌得像我们的解放前了。但为什么成百上千万的都市白领吃着几十元一顿饭的同时,还有数以亿计的人吃不上真正的大众饭菜、看不起病、住不上像样的房呢?其实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包括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们未必能说得清两个基本问题,我们社会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又去了哪里?第一个问题现在似乎已经渐趋明朗,这些钱主要是由那些拿着跟美国人相比1/7的工资、支付2/3的食品价格和 1.25倍的房价的中国的工薪阶级尤其是蓝领们挣出来的。当然这些钱在滚动中由国家层面往各个领域进行投资,包括我们的科技领域、教育领域、医疗卫生、海外的产业投资、金融行业……现在我们也在逐渐明白过来,很多的投资似乎都不是那么的成功!
来看看我们的科研领域,整个科技战线一片红火!就经费投入而言,我们各级政府高歌猛进,教育部开始985三期拨款了,加上科技部的“重大专项”、“重大科学计划”、“重大基础研究(973)”、“支撑计划”等等,地方上还有配套资金投入和一些“重点”和“重中之重”的支持,形势喜人啊!同志们酬躇满志地驰骋在各条拿钱的战线上,以前拿个几十万就喜不自禁的科研领军人物们,现在眼界高了,proposal一出手就酣畅淋漓地要上几千万、甚至几亿,谁让我们生活在这个火红的年代呢?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各级政府“重磅”投资下,你似乎看不到太多“有份量”的创新研究和科技产出。在国家持续增加科技投入、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日益需要科技支撑的严峻形势下,我们科技领域基本没有什么作为,繁荣的背后是一种令人无语的苍白!你会看到很多高校和研究院所化动辄数以亿计的巨资兴建一个个实质上是“千人一面”的重复性科研平台和高地。其实重复建设还不是最令人忧心的,最糟糕的是连思路都没有的盲目建设,这些建设所耗费的资金是惊人的,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和高规格在“烧钱”。科技和教育缺乏产出的直接结果是我们当今社会在以廉价劳动力和外包经济为核心竞争力的低水平工业化道路上和发达国家顽强地比拼着。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来理解,在国与国的经济赛场上,我们这些拿大项目化大钱的科技明星们仅仅是旁边的看客,真正代表我们国家在场上奔跑着的恰恰是一批低学历、低收入的蓝领工友们,是他们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最大的压力。但我想我们这些拥有崇高社会地位的高学历者有朝一日终究还是要走进赛场去接棒的,总不能指望场上的蓝领运动员们永远地跑下去吧?
大到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小到一个科研机构,如果没有创新的科研策略和敢为人先的胆魄,再大的科技队伍、再多的科研投入也是白搭。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其实不是什么第一生产力,先进的思想以及能够蕴育先进思想的机制才是第一生产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