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人生转瞬即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123xq 游走于学术边缘。

博文

当学术成为一种职业

已有 3771 次阅读 2010-10-13 09:41 |个人分类:哲学片断|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从一名工科学生、企业的技术工作者,转而成为一个反思、批判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学的学生,转眼已在这个另类的圈子里混了十年了。这十年,也是我国学术大跃进的十年。学术圈的热闹,已经扩散到了社会上,甚至是全世界。个中的原委究竟为何?

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是制度或体制的原因。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有问题,只看数量,不问质量,或对质量的评价有缺失。我们的科研投资体系有问题,只看人情关系,不论研究内容和水平。

二是道德和伦理的问题。我们缺乏学术道德评判氛围,没有学术伦理的历史积淀。整个社会都是“一切向钱看”,学术人也是要生活的。还不如中世纪的贵族和贵妇人,可以白白养活一些只会高谈阔论的家伙。

记得韦伯写过文章专门谈作为职业的学术和作为职业的政治。他是基于理性社会的传统,从社会分工的职业伦理视角来谈的。侧重于学术研究的价值立场问题。与我们的“国情”和问题都不一样。

其实从职业的视角来看,当学术成为“混饭吃”的工具,其弊端也就不可避免,这在全世界都一样。那么为何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呢?

从总体上看,我们国家出问题的职业绝不仅仅是学术圈。对社会的现实危害程度也不是学术圈最大。最多是浪费一些资源。那些垃圾成果既没有“国际影响”,对纳税人的危害也比不上“绿豆”和“辟谷”。但是为什么却如此招人恨呢?

我想主要原因还是人们对学术人的想象出了问题。人们通常认为,做学术的人应该是还像古代一样,处于对万事万物的好奇。是一群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先驱。当发现他们也只是一群追名逐利的普通人时,其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分工不同,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各取所需,理所应当。但是,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伦理要求,却是我们传统社会没有教过的。商人和企业家要在法律范围内合法经营。政府和事业单位要为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这是西方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而有些职业却有着相对更高的伦理标准,如:医生、教师、学者、法律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

这也就意味着,当你选择成为一名以学术为业的人时,你也就选择了相对更高的伦理标准。

当然,从社会层面来看,更重要的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圈?

或者换个问法,学术何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2774-372788.html

上一篇:什么是科学?
下一篇:大学靠什么吸引人?吸引什么人?
收藏 IP: .*| 热度|

4 刘洋 向峥嵘 高建国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