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胆琴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ierykylin 踞太学之席 虑致知格物 在山林之远 忧庙堂苍生

博文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已有 22471 次阅读 2009-10-10 09:58 |个人分类:我笔我心|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自勉

很早以前,听说过某某送给林总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感觉很有气势,经常喜欢写在书的扉页上自勉瘦弱的灵魂,后来发现这个貌似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的一幅对联,清朝三代帝师啊,牛人,后来呢,又发现好多人也有自己的诠释,罗列下来

类似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 瓮总生平

翁同和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26岁考中状元,先后为同治帝师10年,光绪帝师20余年。这样的殊荣与经历,想不置身于权力中心也不可能。署理刑部右侍郎,公断“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任军机大臣,支持刘永福抗法。又任户部尚书,掌管财政中枢。此外,甲午战争极力主战,压制李鸿章主和。维新变法,举荐康有为。被康有为称作“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然而,也即变法第四天,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将其“开缺回籍”。同年九月;又下谕旨:“着即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此生涯,真可谓宦海升沉,大事不绝。
  其实,翁同和人臣高贵时,还是颇有独到之处的。面对授读光绪帝的任命,他便当面陈奏于两宫皇太后,请求收回成命,另择他人。也曾起草奏折,请求太后收回军机大臣的成命。可见他对古往今来的政争很有些清醒的认识。当然,最终还是人在朝廷、身不由己。
  不过,“每临大事有静气”却不是一种简单的素质。它需要历练和积累。翁同和除了多年立朝的悟见,早期的饱读经史与周围的文化影响,对其成就内明之学也极为重要。翁同和的妻子汤松的祖父汤金钊与林则徐的私谊颇深。他曾将林则徐送给自己的手写条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转赠孙女作为陪嫁。婚后,翁同和每有急躁时,汤松便以林则徐的条幅规劝他,即是一例。
  翁同和从政五十年,其间多少事静气萦怀?也只有他自己“冷暖自知”了。但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却是他“开缺回籍”的几年。正如蚌壳是从海里捞出来的,海仍在蚌壳里呼啸一样。这位“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一品高官,远离政治旋涡之后,却再也无法平静了。致使临终前还向身边亲属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凄凉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为汝曹弹。”内心凄凉的风雨与无限感慨,溢于诗表。
  人生的静笃与清空,何其难也!

2 评论 来源: 内蒙古商报 作者: ● 王树青

有幅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幅对联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想起这幅对联的含义,颇感受益。
静气源之于定力。我国的佛道儒,都特别强调修身先修心,佛之禅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强调的是定力。有了定力,对突如其来的事变,才能应对裕如。古人对有为的将相,有个评价:“猝然临之而不惊,无辜加之而不怒”;“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就是说,无论受到多大的委屈,无论面临多大的诱惑,无论面对着多大的危险,都要泰然处之。经历了无数大战恶战之后的将帅,在处理战争中的态势变化,就会显得十分镇静。禅定很深的方丈,往往在生死抉择面前,也显得十分坦然。受到误解和委屈,也只有匹夫才能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古人认为此不足为勇也。故世有忍小愤而图大谋,不忍之事忍之,其志必远之说。而这一切在于实践的历练和意志的修养,以心定达到力定。
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也就是说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不是紧张慌乱或姑妄为之,而是情急智生或从容应对,所以说静气是一种主观极强的态度。这种自我修养必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养气不动真豪杰,居心无物转光明”。在人性中,有许多人总是为别人的评价而生活,在被动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则不然,他会以″尊我讥我全由我,誉人毁人且由人″的态度对待世间的冷暖褒贬。一位著名画家说:″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这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所产生的人生境界了。这里所包含的人生态度,是我们每个人终身需要学习和修养的。
静气是塑造自我的方向。凡大事面前有静气者,反映出他修炼道行的深邃,大事且能以静制动,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静气决不是柔弱,但有的人会把它当作柔弱看待,比如韩信胯下之辱,看客们无不哈哈大笑或为之鸣不平,而韩信却无所谓,这是多么大的气度。道教鼻祖张三丰发明的武当拳术,貌似柔雅,却能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有些交友者,提出“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友交有识者,书读无字处”,他们的目标都是塑造自己的一种境界,那就是使自己也成为有大家风范的人。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憎,在一定的环境中某种情绪总是要表露出来的,这就是人的本色。但作为社会的人,完全的自然本色是不行的,因此人需要修养。每临大事有静气,就是逆着人的自然性而顺着人的社会性,以控制人的自然情绪达到人的社会目的。由此,我的结论是: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0819-261072.html

上一篇:人肉搜索的网络模型Human Flesh Search Model Human Flesh Search Model
下一篇:访学开会,离开一周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7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