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32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h325

博文

我的审稿经历

已有 17008 次阅读 2018-11-16 23: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审稿、open, access、IF

今天朋友圈看到研究生时系主任转发的帖子,帖子主题是有关论文审稿,编辑找不到审稿人而耽误文章发表的问题。系主任是一个国际主流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我推测依据他的经验,应该与实际情况很相符。由此突然联想到自己两年多的审稿经历,在贴下留言一串,还是觉得不过瘾,就再成本文。

刚翻查自己的审稿记录,收到的第一封“Thank you for the review of***”是在2016年3月20日。其实这不是我的第一次正式审稿,在此之前的两个星期,我已经为这家期刊审稿一次。但是由editor通过邮件而非审稿系统发送给我,这其中又另有故事。2015年末,已经发表(包括已接收)了两三篇水文的我雄心壮志,觉得水平不错,于是突然冒出给各个知名期刊editor写信求审稿的想法。于是在打磨几遍后,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求审稿”发送给了n多个不同期刊的不同编辑。但结果却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但这更加激起我的斗志,继续扩大范围,终于在2016年2月29号收到了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Energetic Materials的Managing Editor Bogna Choinka通过邮件给我这位title是Mr.的发来审稿邀请。虽然是双盲审稿(double-blind review process),但是通过蛛丝马迹得知是同胞的一篇文章。但是文章整体创新不足,英语也很差,最糟糕的是态度很不认真(这一点也是我以后审稿特别注意的一点),好几个文中提到表和图都没有看到,特别是文中提的数据和图中给出完全不同,最后只好给了reject。审稿意见我也是通过邮件发送回去,但没有通常有的“Thank you for the review of***”。之后又过了几天收到Bogna Choinka通过他们的审稿系统发来第二封审稿邀请,并注明要我在他们的系统中注册成为审稿人。至此我猜测之前的那篇估计是测试我的审稿能力的?完成这个第二次审稿后,终于收到了本段开头的那个第一封审稿感谢信。此后一直有收到这个期刊的邀请,前后审了有近20篇稿子。

受此鼓励,我的“求审稿”又飞去了多个editor手中,不过与此前不同的是回复逐渐增多。特别是一位英国editor称许有加,对我等此辈后进意愿为学术界做贡献表示赞赏,立刻就发来了审稿邀请。审稿意见提交完后查看profile,才知道人家是业界大牛。审稿量逐渐增多,审稿期刊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从单一的专业期刊,到Nature子刊等各种综合期刊,从ELSEVIER到RSC,并渐渐得到了为本专业顶级期刊审稿的机会。与editor交流的机会也增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台湾的editor,有段时间一篇审稿刚提交,下一篇邀请就来了。但是也有不愉快的经历,一次给一个IF8分期刊审稿,因为是第一次收到,而且和自己的方向很一致,十分高兴。文章乍看起来很唬人,但认真看完之后,根本没有创新,只是一些数据的堆砌,而且还有很多常识性基本概念的错误,综合考虑并详细说明意见之后就给了reject。但戏剧性的是,之后又收到了editor的revision审稿邀请。作者对我提出的有关基本概念问题避重就轻,不得已我又给了reject。之后才注意到这位editor和作者都是国人。类似的事情还出现在一个专门发open access的publisher那里,它们那有几个IF不错的,而且和我的专业很贴近,所以收到邀请后,也是认真对待。可是无论我的意见是revision还是reject,最后他们都会给你来个revision邀请,最后以accept收场。这样几次之后,我便拒绝为其旗下期刊审稿了。同样的情况在给一个Nature子刊也遇到过,但结果完全不同。在我给出reject并附详细说明理由后,editor便再没有来revision的邀请。

自己审稿从来都是能快则快,所以16年到现在给~20个期刊审稿>100篇,审稿周期都大约保持在平均10天左右。自己也有文章在别人手里审(其实也不是一直都有),总想着自己赶紧、认真审,别人也可以这样对自己的文章,俗话叫攒人品。回到开头,系主任转帖时提醒光想发论文不想审稿的各位读一下,也想让制定政策硕士毕业要求发表论文的领导看一看,我想他是对的,将心比心吧。

文毕,发现有主编博主有同样的苦恼,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40979&do=blog&id=1139496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68546-1146651.html

上一篇:理想与成功哪个更重要——也论从文章引用看科研心态
下一篇:我的博士生涯
收藏 IP: 121.60.109.*| 热度|

12 郭传银 王从彦 朱志敏 徐明昆 王启云 吴明火 彭真明 刘铁 孙杨 Editage意得辑 姚伟 puh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