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斗+多普勒”或“北斗+微卫星”
——漫话北斗增强
就北斗(BeiDou或者BDS)外部增强系统而言,至少有三种增强方式,一是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对北斗的增强。这些系统可以是美国的、俄罗斯的,也可以是欧盟的,当然也可以是日本或者印度的。这些增强北斗的系统,本身又可以是全球性的系统,也可以是区域性的。
就用户一方而言,需要在接收机上做些文章(这,也可以表述为用户系统的增强)。他们的接收机应该可以同时接收这些系统的时空信息,要有一定数量的多余观测。消除不利于提高精度的冗余观测,也就是部分不仅不提高解算精度,还由于它们参与解算,反而降低了总体结算精度的那些信息。
在北斗一号的时代中,偏重于研究本地增强的伪卫星,尤其是2005年前至少有***篇期刊论文和***篇硕士、博士论文。最近10年,也有不少于***篇期刊论文和***篇硕士、博士论文。
在北斗已经成为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并且正升级为全球性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年代里。区域或全球性增强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有思想者认为,借鉴早期的卫星导航系统设计理念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北斗+多普勒”,或者“北斗+微卫星”。
北斗+多普勒,和我国的混合星座设计思想一样,是无奈的选择。个别超级大国,不愿意看到北斗的地面固定站遍布全球,极力阻挠;见不得别国发展的霸主心态,结果是失道寡助。友好国家允许我们在它们的国土上建立卫星跟踪站,是双赢的,值得称赞(如: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30/c_117939259.htm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5-21/6197285.shtml)。
思想者的目光,不得不再次投向太空。空间的问题,利用“空间”解决。使用若干个低轨卫星的多普勒信号,(转发或者)增强北斗卫星发布的时空信息,强调的是北斗系统与多普勒思想的结合。这里,自然有一个低轨卫星的适时切换问题。由于低轨运行的多普勒卫星飞行速度快,周期不过一个多小时,在地面上的可见期很短,仅仅十分钟左右;适合于增强北斗的时段更短暂。
“北斗+微卫星”。强调的是与北斗相比,微卫星的微乎其微。微卫星——它们肩负着在太空中收发北斗信号的使命——的总体成本应该不高于北斗运行成本的若干成。如果微卫星的数量多于北斗自身,而且总成本也高于北斗系统,那就不是增强北斗,而是“淹没”北斗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