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都是属于为科学服务的,记者和科学家的职责有所不同。前者以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等为主,后者以科学发现为职责。前者可以写新闻、通讯以及述评,后者可以写论文、科普以及“学科进展”。而科技书评和科学进展是有交叉的。
它们都可以引用(或者隐含了一些前人、今人的文献),为表达自己的观点服务。只要有观点,就需要有立场。只要有立场,就需要有角度。也就是说,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尽管使用了同样的观测数据。同样的一见事情,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即使不能自圆其说。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学者,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PG决定脑袋的话,说起来有些粗犷,其实蕴涵着真理。”
以东方、西方等概念为例,不同的起点,得出的说法也不同。
假如一个科学家以自己的职业要求记者“述评”、或者记者以自己的专业词汇来考察科学家的“进展”文章,都会发生一些微妙的现象。科学家可以批评记者科学修养不足,不可能要求记者都具备所报道的专业的博士学位,并且一直跟踪其学科进展。记者呢,从某种程度上讲,比一些科学家的眼界并不狭窄。他/她们在撰写述评文章前,是会下功夫的。
把自己的师长称为大师,的确可以吓唬人,但大师不等于实验数据。而有的大师,的确在数据上出了问题。无论是以自己不了解情况,还是以粗心、排版错误等为理由,都说明
问题是存在的。
还有人,声称自己把神仙请到自己面前、甚至可以要求他听从自己的指挥呢。这样的疯话,相信的人不多了。因为他们太神话自己了。当无法神化自己的时候,神化自己的朋友和老师则事办功倍。所以,越是鼓吹自己导师如何了得的人,自己恐怕越不了得。
以地震题材的述评为例,记者不仅可以引用去年、前年甚至更早的资料。而进展性的科学论文,甚至可以引用数十年前的经典文章。为什么有些老文献,引用率高,因为经典、有思想和创新的元素在。为什么有的貌似新颖的文献,无人问津?因为,新的确新了,但发布日期晚不意味着就是创新。有的可能是从旧文章里剪贴来的呢!
说科学家都不懂新闻,打击面太大了;说记者都不了解科学,也一样。加上一些限定性词语就合理了、可信了。比如,部分、某些或者个别。
但限定得太明确了,指名道姓——惹笔墨官司恐怕是副产品。
从业20年的记者,新闻采写经验自然丰富;从业20年的科学家,说起自己的专业来,当然也可以滔滔如长江之水。
假如,一个记者去了现场,如实地记录了现场的情况,好似凤凰台的一些记者一样,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收获的不仅是新闻资料,也是科技资料;假如一个科学家,只靠以往的经验,或者理论,或者第二手资料,不去实地考察,他的论文也不见得比记者的通讯来得更真实。甚至科学含量,更低呢!这样的可能,不是没有。
(以人烟稀少的西北危险地区为例,事后,就有许多科学家感慨,当时没有人进去。结果,研究成果就多以探测为基础。
有内外行人怀疑地球、天文科学的理论或者科学性,其理由之一是:你们说起了年份,以百万年论;说其了距离,以光年计。忒不靠谱!
这样的看法自然有其片面性。但是,有些实验的确是无法开展、甚至重复的。地震是一种,星球的寿命周期,也是。模拟实验毕竟是模拟的。
而科学家是推崇实际数据的,实验最好可以重复、得到他人的验证。不是,有好些人的西洋景,是在别人重复他的实验时被戳破的吗?)
笔者的意思,无非是当你以专家的身份(或许名头很大),理直气壮地批判他人时,需要关注一下对方的职业和特长。以自己的长处打击对方的短处,属于战术需要。但以自己的短处(当然也有很长的地方),攻击他人的长处时,恐怕就要出丑了。
当你以A专业的强背景,对B专业枉评论的时候,你的意见已经不是专家意见了.已经
外行的看法了.
有相声演员说,自己可以打败100个顶尖高手,但要自己定对手和比赛项目.比如和邓亚平比赛拳击,和泰森打乒乓球.和舒马赫比赛国际象棋,和谢军飑车.诸如此类.基本都保证自己得分为1:0.
而A专业的,即使是大师,获得过诺奖,对B专业也可以是白痴,一窍不通的.应邀对B专业发表论断的A专业大家,恐怕不说外行话的不多.说的很多,不见得就是内行了.
以往,听评书里说某某功夫十分了得,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十分佩服!
现在看来,那不过是夸张之辞。刺客荆轲应该训练过使用匕首的、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应该对他的佩剑熟悉吧。结果在实际战斗中,起初都没有发挥好。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荆不能怪匕首不够锋利,赢政也不能说佩剑性能差。
顺便说一句,我至今连十八般的名字都记不全,不会武功。昨天才刚刚记住唐宋八大家的名字,还是沾了小学生的光。
1/1 | 鎬昏:9 | 棣栭〉 | 涓婁竴椤� | 涓嬩竴椤� | 鏈〉 | 璺宠浆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7 1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