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兴趣的培养、兴起和转移,都需要一定的机缘。
兴趣的发生,最初可能与从事的职业有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从职业中发现学术兴趣点是顺理成章的。在从业过程中,耳闻目睹、自由思考,都会触发一些兴趣点。有趣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只要探究起来,往往就是学术兴趣的开端、学术发现的起源。对一段职业生涯的(技术)总结,也会生发出一些成果和兴趣。成果,有时候是观察得到的,有时候是计算得到的,有时候总结归纳得到的;有时候来源于成功,又是后来源于失败。对于成功和失败原因的思考和研究,都可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兴趣的转移,也会和学术环境(自然与人文的)有关。学术研究区域好像风景区,有的吸引力大,有的吸引力不大。有的风景,在一些人看来很妙,在另一些人看来也许就寡淡无味儿?
学术环境的优劣与学术兴趣的增减,可以形成对应关系,即使不是 线性的关系。兴趣的转移,可以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有的时候,某一方向的研究得到了肯定和资助,也会增加学术兴趣。反之则削弱。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学术研究的保持,是听从个人喜好、特长呢,还是顺从外界的认可与资助?这好似不可兼得 的“鱼和熊掌”。
也许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得到肯定和资助的学术研究方向,未必更值得深入研究?反而是没有得到资助和外界肯定的方向,更有研究价值。我觉得被外界肯定和资助引诱进“歧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有时候,直觉上可以看出来价值不大的得到了肯定;反之,价值较大的研究反而受到了贬低或阻碍。好比爬山——这条路上的风景不如那条路上的风景好看,或者更有挑战性。可是这条寻常路得到了一些给养,登山也容易;另一条却无法得到补给,而且路也相对难走一些,甚至几乎没有路。选择哪一条呢?或者,干脆另辟蹊径?
在劝他人保持或者改变学术兴趣(方向)时,会不会出现当局者清楚、旁观者指错了路的时候?这样的可能性是有的。因此对于学术兴趣(方向)的改变,还是要学者、研究者自己深思熟虑,不轻易改变,也不过度“执着”。这个分寸,的确难以把握。以地球 重力学的研究为例,是不是空间(卫星)重力学的研究,一定比地面(井下、坑道)的重力学研究、海洋重力学研究等更重要,或者更容易突破?是研制精密重力仪器的价值更大,还是编写有关代码的价值更大?这是需要研究者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仔细掂量一下的。
也许,在偏僻、荒凉小径上的攀登者,也许在不起眼的地方,反而会发现或者挖掘出一个宝贝来?在没有导游的地方,独自发现或者命名好风景,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