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转载]崔道怡:又怕又悔编辑生涯

已有 2140 次阅读 2022-7-22 08:22 |个人分类:资料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又怕又悔编辑生涯

            崔道怡

(来源:http://www.sina.com.cn 2004/09/17 18:51   北京文学)

 

 我自1956年北大毕业被分配到《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直到1998年退休,在这一家全国性期刊,当了42年文学编辑。退休便是“谢幕”,从那时起,已跟我曾混迹的文坛,

 

 两不相干。待到2004年夏,《北京文学》邀我也来给“向当代文坛进言”写稿。却之不恭,勉为其难。但这些年我对文坛,只有道听途说信息,怎敢说三道四进言。无奈唯有自我“解嘲”,以博同道一笑,或供有关人士参考。

 

 唤起我回首反思的,是人生的“六字箴言”———中年之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而我这一辈子的编辑生涯,恰恰是在“又怕又悔”之中度过的。

 

 从“反右”狂飙,到“文革”劫难,十来年间,既兢兢业业,又战战兢兢,我总是“怕”。刚开始并不怕,正值提倡“百花齐放”,编辑还被视为发现与护持鲜花的“园丁”。我工作上的第一个业绩,是从一般来稿里发现李国文的《改选》,被李清泉等编辑部领导认可,发于19577月革新特大号刊物的“头条”。谁知此后不久,“右派分子”帽子,竟戴在了来自延安的老革命文学家李清泉头上,还戴在了刚发表处女作的青年文学新人李国文头上。而导致他们中了“阳谋”的缘由之一,也有我这个当时仍在见习中的编辑。假使我若不选《改选》,或许能保他们平安?何曾料到,推举新人佳作,尽职反而惹祸,从此心里揣个“怕”字。

 

 怎么能不怕呢!期刊等文艺园地被称为“阵地”,编辑则被称为“哨兵”,主要职责在于:警惕帝修反,防止封资修。那个“修”很宽泛:上边如有不满,下边就变“修”了。我当然得小心翼翼,唯恐再把“毒草”当作“香花”,损人害己。况且有时好心却办坏事,尤为可怕。一位同行不辞劳苦,将一部未成型的原稿,加工为可出版之作,其中的爱情线索,是他给添上去的。作家当时感念不已,后来阶级斗争为纲,有人提出意见,编辑成为被告。原先,我是把他当作学习榜样的,认为编辑就该如此,把自己的心血无偿地灌注进作者之尚未成熟的果实。那以后便只能镜鉴反照,引以为戒了。及至“文革”,怕也没用,刊物停了。

 

                                   甘心的做嫁

 

 1977年秋,粉碎“四人帮”后的《人民文学》,暂时替代尚未恢复的中国作家协会,在刚复苏的文艺界中起着率先呼应拨乱反正的作用。我感悟到时代潮流,不失时机地参与推举了一批可称之为思想解放先声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找回并认清了编辑在促进文学繁荣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当此历史转折关头,若不是编辑们放了胆,不再怕,那些振聋发聩之作,未必能顺利及时、鲜亮醒目地面世。

 20世纪80年代,从噩梦中惊醒的中国文学,像迎春的花蕾,一道道一层层绽放开来,虽还稚嫩,却极艳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此后也难再有的华贵姿容。

 

 在那一段新时期里,天地人与真善美,正式回归文学本身,编辑也才得以从容发挥本职功能。他们介乎作家与读者间,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既代表读者纯正地审美,又协助作家出色地创美,兑现作家的价值,满足读者的需求。在文学作品的生产与消费环节上,他们是美的检验员和推销员。因而,在文学事业里,编辑工作乃是一项专门的业务,不可或缺,不容忽视。这一点,在当时,得到了有关领导、诸多作家和广大读者认可。中国作家协会建立创作等委员会时,也建了个“期刊委员会”;跟各类文学作品评奖一样,也立了个“优秀编辑奖”;在检视文学阵容或成果等各种时机与场合里,编辑队伍时常也占一席之地……

 

 编辑们则未负所托,绝大多数勤谨敬业,不断端正和充实自己,甘“为他人做嫁衣”,更好地当“伯乐”。他们明确,作为编辑,需要具备相应素质———没有“人梯”精神,不要来当编辑;编辑的艺术思维,至少得跟作家认同,最好能够促“矿”出“金”;编辑的审美眼光,应宽广而犀利,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能兼容并包,识和氏璧,认千里马;编辑的知识技能,杂而通,专而精,该与作家和评论家对称,擅长以创美感知进行审美判断,更注重艺术韵味与技巧赏析……凡此种种,我虽未能全都做到,但我曾把这些当作自己恪守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然而此刻来说这些,却是为了引发下面我作为职业编辑面对文坛现状的“后悔”。

 

                                        后悔的老编

                

 早在退休前,我就“后悔”了。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被委任为副主任的“期刊委员会”,我曾荣获过的“优秀编辑奖”,悄没声地被取消了。并非留恋职位名义,也不可能再次获奖,我“后悔”的是:本以为我的诸多同行今后能有机会得到精神鼓励,我们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素质的充实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却不料编辑工作这一行当从此就“没戏”了。而我不识时务,没有能够“与时俱进”。 

 90年代中到21世纪初,文坛跟随时代,进入大转型中。文学的商品属性,日益鲜明,成为主导,乃至奉若神明。一切向“钱”看,其“盛况”也是空前的。

 以敏锐感知时代变迁为特长的作家,有的及时觉察并把握了机遇,便放弃那一钱不值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投靠赵公元帅帐下,专写最有卖点东西,成为以文赢利的大腕大款大名人。于是,“下流”无碍,“戏说”何妨,打情骂俏,男盗女娼……这些玩意堂而皇之登台亮相,也有赖于某些编辑随风转向。他们把原职能的“为真善美开路,对假恶丑把关”基本颠倒过来,只对“款爷”放行,专为“名家”搭台,成为商品化文学市场上的“掮客”。他们眼里看的是“脱衣舞”,怀里揣的是“买路钱”,管你什么“精神食粮”、“心灵营养”。这样当编辑,当这样的编辑,何其“酷”哉!———不禁“后悔”,惜乎我没能赶上这大“好”时光。 

不过,设使我仍在岗,而又不肯转向,情况将会怎样?我的有些同行,便陷入了尴尬境地。办刊宗旨不能改变,却断绝了经济来源,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可使“常务”们挠头了。既要尽审美职责,又得有创收高招,精力、时间主要用于求赞助、拉广告,累得脸黄了,急得嘴起泡。出了问题找你,做得差了批你,办不下去了谁来帮你怜惜你?真是何苦呢,不如别干了。如此说来,我退休得恰当其时。但岂不知,即便没有经济压力,我在岗时也已不愿再当编辑。说来惭愧,不好意思,我太计较,我太小气,面对一些我自以为“窝心”的境遇,觉得这编辑当得有些委屈。———未免“后悔”,值不得为那些“名人”去卖苦力。

有些名人,未出名时,谦恭有礼。待到作品出世,作者一举成名,遂“一阔脸就变”,连说话的气势和腔调都变得让编辑觉得自己得矮半截儿。小人得志情状,令我悔不当初:只选文品而未看取人格,人和文原来是两码事儿。个人懊悔倒也罢了,无奈名气已成世风。货真价实之名,当然值得崇敬;无实徒有虚名,怎不令人恶心。可叹当今,才德相悖之“名家”,有艺无德之“明星”,唯名是图、唯名是从、以名为实、以名谋私乃至盗名欺世种种行径,层出不穷。既然鱼目混珠泛滥,我何不来小题大做,以我之“悔”提示正痴情“追星”的年轻人:商家捧名家,乃为求利润;你追的那颗星,很可能是“人头太次郎”,甚或是“大灰狼”。 

 务名之风,在期刊中,多表现为主编挂名。一向都请名家挂名来当主编,因而我从未做过主编梦。年届耳顺,便请退休,但被挽留。及至1997年秋,传言我将就任主编。恰逢作家汪曾祺《梦见沈从文先生》:说是“见《人民文学》改了版,主编崔道怡。我到编辑部小坐……”云云(刊《中华英才》该年第12)。这让我未免也白日做梦:莫非职业编辑也能够熬成主编?却原来不过是给我一个“常务”头衔。我当不成主编,或因个人缘故,职业编辑大都当不成主编,便另有常规。世间诸多事,名常不副实,以至名不副实本身,已经形成虚幻价值。主编由不看稿的名作家来挂名,刊物便有了含金量。求名胜于务实,国情大抵如此。 

 国情如此,何只文坛。各行各业,诸多名头,或由权势“敕封”,或经金钱“孵化”,其本身骨子里并没有多少真善美价值的。权势与金钱不仅要制造“名人”,而且要制造迷信这样“名人”的“群众”。在实质是权势与金钱作用而形成的“潮流”与“时尚”中,有些国人便被制造成为盲从追星从而也来制造“名人”的“群众”。这就成为社会风气,一般人是惹不起的。若对名人稍有怠慢,酒便泼到你的脸上。想到可能遭此待遇,怎敢放肆胡言乱语?但又想到早就过了“怕”与“悔”的年纪,何妨趁此“进言”机会,回首我的编辑生涯。虽已身在文坛外,毕竟曾为圈里人。就此发发牢骚,求个自嘲自娱。还望同行与文友,知我谅我。

 

  甲申小暑于自得居 

---------------------------------------------------------------------

[博主按]  惊闻噩耗——崔道怡先生于7月17日逝世,享年88岁;遗体已经于19日完成捐献。

在人民文学公众号上,我这样留言:怀念崔道怡老师。他在人民文学杂志社文学培训班和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文学创作研修班多次授课,可谓伟大的文学园丁、精神工程师。(双重学员 籍利平)。

民间有人将崔老师列为 京城 (文学期刊)“四大名编”之一。

我觉得他配的上园丁和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2000年,我差一点就第一次听到崔老师的“面授”课程了,由于请假不及时,错过了崔老师的授课。幸运的是来自江苏宿迁的同好也很看重崔老师的课程。他不但听了课,还录了音。当时,还流行卡式录音机。我翻录了他录的音。

这是我第一次听崔老师讲课。5年之后,我终于有机会在文化宫的教师里,听到了崔老师讲课。他的课程从讲故事开始,故事素材来自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参见: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6-04-13/87299.html)。故事说的是墨西哥战争期间,一个叫沙梅(一译 沙威)的军人由于患了热病而被遣送回国,他的团长便托他将女儿苏姗娜带回国内。为了使沉默不语的小姑娘开心,沙梅讲了一个关于金蔷薇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束语是:谁拥有一朵金蔷薇,谁就能拥有幸福。听完故事的苏姗娜从此将拥有一朵金蔷薇的愿望藏于心底。 回到法兰西后,苏姗娜被送到了里昂的姑母身边,而沙梅则流落到巴黎当了一名清扫工。若干年后的一个清冷的晚上,夜晚出来工作的沙梅在一座桥上遇见了情场失意而欲轻生的苏姗娜。苏姗娜已长成一个美丽的女子,而沙梅却变成了又脏又丑的老头。当沙梅了解到苏姗娜的爱情遇到挫折之后,便努力说服苏姗娜的恋人回心转意。为了永远祝福被恋人接走的苏姗娜能一生幸福,沙梅决定打造一朵能给人带来幸福的金蔷薇送给她。 在此后的岁月里,沙梅每天都把在一家首饰作坊里清扫出来的尘土收集起来,然后用筛子筛出尘土中细小的金屑。这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沙梅决定在金蔷薇没做成之前不和苏姗娜见面。然而等到沙梅用积攒的金屑打出了一朵金蔷薇时,苏姗娜已只身去了美国,并且永远不再回来了。结果是沙梅在无望与痛苦中死去,那朵金蔷薇也被首饰匠卖给了一个文学家。"

崔老师 的讲述,更详细、更生动、更感人。我听了三四遍都 不觉得厌倦 。

崔老师 的著作, 我看到的有《大话小说》和《方苹果》。

大话小说.jpg


image.png


那本 《金蔷薇》也从旧书网上买到了。

image.png


--------------------------------------------------------------------

从中国知网可以查到崔老师的以下文章:

  • [1]崔道怡.世纪末的时代先声——我看《新现实主义小说论》[J].唐山文学,2019(07):141-142.

  • [2]崔道怡.迟到的回忆——难忘咸宁干校[J].档案记忆,2017(09):26-31.

  • [3]崔道怡.铁凝永远是美的[J].传记文学,2017(03):23-27.

  • [4]崔道怡.“狩猎”,并不是最后的——葛均义《最后的狩猎》读后感[J].北方文学,2015(01):89-91.

  • [5]崔道怡.奉献年代的闪光印记——读吕中山长篇小说《挺进高寒》[J].北极光,2014(03):77-78.

  • [6]崔道怡.假如你想成为作家(4)[J].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2014(06):38-40.

  • [7]崔道怡.假如你想成为作家(3)[J].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2014(05):39-40.

  • [8]崔道怡.假如你想成为作家(2)[J].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2014(04):43-44.

  • [9]崔道怡.假如你想成为作家[J].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2014(03):37-38.

  • [10]崔道怡.“乌云的银边”——毕亮的《在深圳》读后感[J].文艺争鸣,2013(12):94-98.

  • [11]崔道怡.白雪青山老自然[J].老同志之友,2013(17):1.

  • [12]崔道怡.梦中彩笔绘蓝图[J].小说林,2013(04):7-8.

  • [13]崔道怡.第一朵报春花[J].小说林,2013(03):98-104+113.

  • [14]崔道怡.大家风范的文学新星[J].文学界(专辑版),2013(03):16-18.

  • [15]崔道怡 ,何瑞涓. 为作家做嫁衣裳[N]. 中国艺术报,2012-05-16(003).DOI:10.28155/n.cnki.ncysb.2012.000778.

  • [16]崔道怡,白亮.我和《班主任》[J].长城,2011(07):137-146.

  • [17]崔道怡.独一无二的“五七”文存——李城外的《向阳湖文化丛书》[J].长江文艺,2011(06):77-78.

  • [18]崔道怡.圆梦的热土 审美的家园——贺《北京文学》60周年[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0(05):158-160.

  • [19]崔道怡.他是一把解剖刀——从中国作协重点作品《超低空滑翔》看张学东[J].小说评论,2010(02):137-138.

  • [20]崔道怡.《旷野无人》却有“灵”[J].文艺争鸣,2009(12):45-46.

  • [21]崔道怡.永久的茴香豆[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11):131-133.

  • [22]崔道怡.天命难违性里情——有感《天命》之情[J].小说评论,2009(S1):106-107.

  • [23]崔道怡.葫芦垡上世道人心[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9(02):42-43.

  • [24]程步涛 李炳银 李朝全 崔道怡. 伟大抗震精神的真实见证[N]. 文艺报,2008-11-13(006).DOI:10.28817/n.cnki.nweyi.2008.001190.

  • [25]陈启文,崔道怡.天性、灵性与品性[J].文学界(专辑版),2008(09):14-16.

  • [26]崔道怡.梦里葵花分外香[J].小学生作文辅导(作文与阅读版),2008(09):23-25.

  • [27]崔道怡.奥运精神,永驻心中——我对大赛小作者的祝贺和祝福[J].小读者,2008(08):27-28.

  • [28]崔道怡.自传的新路 人生的大全[J].艺术评论,2008(03):110.DOI:10.16364/j.cnki.cn11-4907/j.2008.03.005.

  • [29]崔道怡.打麻雀的“人民战争”[J].中国林业,2007(20):36.

  • [30]崔道怡.他也是小说家——我心目中的杨黎光[J].时代文学,2007(05):77-79.

  • [31]崔道怡.《旗袍》里面跳动的心[J].民族文学,2007(07):122-123.

  • [32]崔道怡.在信息时代独树一帜的作家[J].文化月刊,2007(01):114-115.

  • [33]崔道怡.喜为他人作嫁衣——文学编辑工作杂谈[J].中国编辑,2006(04):77-79.

  • [34]崔道怡.好一条有身份的大鱼[J].中学生,2006(04):49.

  • [35]崔道怡.中华魂酿桂花香[J].中国图书评论,2005(08):14-16.

  • [36]崔道怡.想像的张力与方向[J].中学生,2005(06):53.

  • [37]崔道怡.攸关国民素质的天大之事——感受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J].中关村,2005(03):100-101.

  • [38]崔道怡.又怕又悔编辑生涯[J].北京文学,2004(10):111-113.

  • [39]崔道怡.你可曾想过地球的毁灭——《生存与毁灭》读后有感[J].当代文坛,2004(04):97-98.DOI:10.19290/j.cnki.51-1076/i.2004.04.029.

  • [40]崔道怡.难能可贵的《爱别离》[J].中学生,2004(Z1):110.

  • [41]崔道怡.坊间天地 壮丽人生——《磨坊》里看到的并简评《粉坊》、《油坊》[J].山东文学,2004(01):66-68.

  • [42]崔道怡 ,李建军 ,阎纲 ,畅岸 ,李康美 ,老村.《花开花落》笔谈[J].小说评论,2003(02):73-76.

  • [43]崔道怡.钩沉“干校”乃是一门“学问”——读李城外编著的两部奇书[J].咸宁师专学报,2002(04):8-9.DOI:10.16751/j.cnki.hbkj.2002.04.003.

  • [44]崔道怡.钩沉“干校”乃是一门“学问”——读李城外编著的两部奇书[J].长江文艺,2002(05):71+58.

  • [45]崔道怡.你会成为作家[J].少年读者,2002(05):59-60.

  • [46]崔道怡.解释春风无限恨——《马嵬驿》读后杂感[J].朔方,2002(01):69-71.

  • [47]崔道怡.大漠之子——郭雪波[J].绿叶,2001(05):56.

  • [48]崔道怡,王兴国.新老两代人[J].森林与人类,2001(04):36.

  • [49]崔道怡.我为书而读[J].前线,2000(05):53.

  • [50]崔道怡.回忆在咸宁“五七” 干校的日子[J].湖北文史资料,2000(01):76-90.

  • [51]崔道怡.喜看《选举》度新春──毕四海的“抽样分析”[J].小说评论,1999(05):86-90.

  • [52]崔道怡. 报春花开第一枝——张光年和《班主任》的发表[C]//.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1999:28-30.

  • [53]崔道怡.塞罕坝上干枝梅[J].森林与人类,1998(06):28-33.

  • [54]崔道怡.令人落泪的短篇小说——我读铁凝的《秀色》[J].名作欣赏,1998(03):44-45.

  • [55]崔道怡.“误会”的难过[J].咬文嚼字,1998(05):25-29.

  • [56]崔道怡.《爱的教育》[J].语文世界,1998(05):11.

  • [57]崔道怡.水流云在未名情[J].时代潮,1998(03):54-56.

  • [58]崔道怡.品味·感应·享受[J].新闻出版交流,1998(01):37.

  • [59]崔道怡.《大厂》的效应[J].求是,1996(15):46-47.

  • [60]崔道怡.《东方商人》堪称精品[J].中国电视,1995(06):15-16.

  • [61]崔道怡.来函照登[J].当代,1995(02):206.

  • [62]崔道怡 ,韩作荣.“远方的河”序与跋[J].当代作家评论,1993(03):109-111+123.DOI:10.16551/j.cnki.1002-1809.1993.03.021.

  • [63]崔道怡.“垂手”岂可得乎?[J].语文建设,1992(10):20-22.DOI:10.16412/j.cnki.1001-8476.1992.10.008.

  • [64]崔道怡.有感于《内当家之死》[J].时代文学,1991(06):193-196.

  • [65]崔道怡.小说的时代性及其他——在眉山短篇小说研讨会上的发言[J].当代文坛,1987(01):44-47.DOI:10.19290/j.cnki.51-1076/i.1987.01.014.

  • [66]崔道怡.谈当前的短篇小说创作[J].山东文学,1983(01):73-7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348301.html

上一篇:一个猜测
下一篇:[转载]刘经南等《PNT智能与智能PNT》
收藏 IP: 124.207.244.*|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