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译书是美好的事情

已有 3629 次阅读 2021-12-13 20:14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译书是美好的事情

           籍利平

       某日,从网上搜索到李伟东老师主编的书《英语词汇掌故》(还可以搜到:我校图书馆接受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李伟东教授、优秀校友褚清源先生捐赠图书,http://library.zit.edu.cn/info/1003/1665.htm。,见下图。)。

     在郑州,李老师教过我大学英语。《英语词汇掌故》的主编介绍中,提到他翻译过《叛逆者的爱情》。李老师出版《叛逆者的爱情》时大约37岁。

    李老师的这两本书,都是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02页的《叛逆者的爱情》近19万字,19816月出版,不知道李老师花了多长时间才翻译完毕。

李老师1.jpg

 

       李老师,是乐于在课间和学员们聊天的。这样,教室里的气氛更融洽了。记得,有一次在课间谈到了我当时还可以背诵的初中课文《岳阳楼记》;还记得,他谈起过参与边界谈判、做翻译的故事。也记得,他讲过的一篇课文,属于科幻小说。大意是若干年后,在家里上课的少年非常羡慕从前的孩子们:他们可以结伴到学校读书,可以一起玩耍。李老师逐句讲解了这篇小说。这篇科幻小说描写的场景,和现在的网上授课情景十分类似。1980年代初期,复旦大学主编的高校理工科英语教材(非英语专业)中收录的短科幻,很有可能诞生于1970年代。当时网络还远远没有普及,莫非是1970年代初诞生的ALOHANet,激发了作者的想象力?

李老师2.jpg

  可惜,当时我不知道李老师已经出版过翻译小说;不然,我翻译小说时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大学毕业5年后(1991 ),我仍然困居在一个山沟里,冬季事情不多,几乎度日如年了。我到驻地所在地的省会书店里选书,得到一本比较浅显的英文读物《印达拉佛像》。回到单位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它翻译成了汉语。译文约七万五千字。翻译中 ,遇到过转换、表达的困境,所幸此书中有陆慧敏老师添加的注释,让我省去了不少查字典的时间。书稿翻译完毕后,我送到了省会出版社。我那时候没有版权的概念,闲着也是闲着 ,在火热的炉子边练练文笔、熟悉英语,感觉也挺好的。译稿当然很快就被挂号退了回来,还附了一封写给其他出版社的介绍信。可惜,这封介绍信在我第二次投稿时被收稿单位 “没收”了,手稿仍然是“完璧归赵”。


李老师3.jpg


     译书是美好的事情。我想,李老师一定同意学生的这个说法。

李老师4.jpg


翻译英文、爬格子的感受,成全了我的1990年代的散文《水草滩记事》和短诗《燃烧的冬天》。我翻译小说的事情,让一个没有署真名的朋友写入了微型小说《朋友利平》。小说发表时我已经调离原单位。在高原扎根的老乡看到了刊登在晚报副刊上的小说,剪下来寄给了我。老乡很生气:小说语言颇多讽刺、调侃和戏谑之处。我猜到了作者是谁,若干年后见了他,却没好意思核实。

  我翻译的中篇小说,内容提要如下:

《印达拉佛像》中的故事发生在泰国。一位名叫查勒姆的少年看到曾与他同过学的梅特里被一伙人绑走,他连忙到警察局报警。但当他和警察把这一情况告诉梅特里在博物馆当馆长的父亲时,父亲声言他儿子在亲戚家,于是警察怀疑查勒姆谎报案情,不予理睬。查勒姆得不到警察的信赖,只好把自己的委屈告诉他的同学普拉松。查勒姆和普拉松决定自己去追踪绑架者。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发现这批坏蛋原来都是走私犯。他们将大批鸦片藏入即将运往美国展览的“印达拉”佛像肚内,准备在那里发一笔横财。但不幸的是两人被这伙坏蛋发现了,双双被关押在一个偏僻地方的小屋里,并在那儿碰到了梅特里。三个少年历尽艰险,直到最才在警察的营救下脱险。走私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梅特里也回到了父亲的身边。查勒姆和普拉松赢得了人们的赞扬,并获得奖赏。

故事中把查勒姆和他同伴的胜利归结于佛像的估佑;把走私犯头目萨农的遭雷击毙说成是佛像的显灵。雷电风雨是自然现象,把这种现象与神灵联系起来,是一种迷信思想的反映,唯物主义者是不会相信的。

《印达拉佛像》的中文译稿,曾经被我“汉化”过:里面的人物都换成了汉语名称,故事发生地也取了一个中文名。这当然不过是一种打字训练。译文,我折腾了两遍。如果有机会,也许可以再来第三遍?

   30年后,我还记得陪伴我的山东、河北籍的室友们,还记得那个被煤砖烧得通红的火炉子,还记得那只被烧坏了灯罩的台灯,还记得自己奋笔疾书的时候,也记得自己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抓耳挠腮的窘态。

  我试译的其他短小说,只有一篇被北京电台播出过;其他的,仍然是手稿。

   李老师翻译的长篇小说,结局是悲惨的。小说男女主人公双双殒命。

我翻译的中篇小说,结局是喜剧。查勒姆成为少年英雄后,为了躲避采访而逃跑。

(北京海淀,2021-12-1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316440.html

上一篇:灵感,树?
下一篇:名作作者的故乡和生活基地
收藏 IP: 114.64.232.*| 热度|

2 郑永军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