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和青年作者谈如何回复审稿意见 精选

已有 6202 次阅读 2019-11-22 10:10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和青年作者谈如何回复审稿意见

                   籍利平

  

研究院团委组织的读书活动,我是第一次参加。以为青年人中会有向院办测绘期刊投稿的潜在作者,就上报了《怎样才算尊重审稿人》这个题目。我一开始就谈到:这篇短文已经在10月21日的《中国科学报》博客版发表。同一版面上,关于科技写作的文章更值得阅读。我告诉听者:一般情况下,每周一这个博客版都会出现,希望大家关注。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提到一个有意思的标题《写作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它来自作家周大新。


我在草稿纸上,把它涂改成了《青年科技写作是一段比较费力的马拉松》。在主语上添加的限定,引起了宾语修订上的麻烦,仍然说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显然不合适,说“一场比较费力的竞赛”更恰当。




我的题目还是有些偏大了,科技写作不仅包括面向期刊的论文写作,还包括项目申请、科技报告、科技建议书等体裁。

在口头交流之前,我说青年可以限定为18岁到28岁,延长到35岁、45岁都说得过去;延伸到49岁,就说不过去了。无论如何,年过五旬的我,参与共青团的活动已经有了越界之虞。

我没有准备文稿,也没有按照已经发表的文章讲,换了一个说法《如何回复审稿意见》,讲了大约十来分钟。面对话筒之前,还有一些忐忑。列了一个粗略的提纲,一旦展开了话题,讲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谓审稿意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只要作者征求了导师、同事、同窗的看法,他们给出了意见,其实就是一种非正式的评审。作者只要认真对待,就会有所裨益。这次以狭义的为主——就是经过编辑部综合,包含了审稿专家和编辑部意见的书面审稿意见。

我建议青年作者们,对于审稿意见,要仔细阅读、及时地、地、逐条地准确答复。现在通信便捷了,出差和工作忙都不是拖延回复审稿意见、返回修改稿的借口。拖延的理由令人无法服气,只要你是真正的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快速回复审稿意见,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好在,有两个年轻的同事陪伴,他们抛玉引砖。我也就大着胆子,不拿稿子、不做PPT上去讲了。

前面发言的那位优秀青年,是1992年出生的,已经发表了不少SCI论文,我觉得他对“答复审稿意见”一定是深有体会的。

我1992年开始正式发表散文,进入作者行列。1993年开始发表科技文章,到2000年还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只是到了2001年,才开始在核心期刊,如《测绘通报》《测绘科学》《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等,发表文章。至今,发表的核心期刊文章也是屈指可数。

之所以敢于上去讲“青年作者如何回复审稿意见”,是因为负责编务的一年多时间里,经手过一些审稿意见。和老中青年审稿专家、和青年作者们频繁地打过交道,是有感而发。说起这个话题,实例就会涌现出来。也是替一些作者惋惜,有的不够重视审稿意见、修改稿件时要么避重就轻、要么拖延懈怠,耽搁了不少时间。我明确不指出,不认真对待审稿意见、不及时返回修改结果,对不住审稿专家的劳动、对不住编辑部的付出,也对不住作者自己以前的心血的。

我还为一些作者惋惜,他们得到审稿意见后,稿件未经完善另投它刊,虽然发表了,也错过了一次提高写作水平的机会。

(会后,团委向与会者赠送图书,我得到的是王国维的《一个人的书房》。)


相关链接:http://www.casm.ac.cn/news.php?col=93&file=8714#(插图来源:易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207113.html

上一篇:北京昌平秋景
下一篇:刘先林院士《开讲啦》视频链接
收藏 IP: 124.207.244.*| 热度|

8 郑永军 郁志勇 杨正瓴 孙宝玺 黄永义 周春雷 强涛 虞左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