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过度高产生疑窦
过度高产,难免另人不仅刮目相看,更疑窦丛生。
2007年3月的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中,阅读理解的第四段就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Jan Hendrik Schon 的巨大成功惹人注目。这位32岁的物理学家,在著名的Bell实验室工作,4年间,与人合作发表了90篇论文,领域涉及超导、激光(器)纳米技术以及量子物理。
论文之高产令同行称奇。他每16天就有一篇论文问世。
一位合作者注意到,Schon的两篇独立论文中,使用了同一个数据表格。它们出现在顶尖的科学期刊Science和 Nature。2002年Bell实验室的调查发现构造数据。他的科学家事业终结了。
近年,科学家发表在顶尖期刊论文的压力增加。Science和 Nature受到追捧。
其实,每个科学家都有适合发表自己论文的一系列期刊。比如,物理学家可以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发表论文。Science和 Nature则涵盖的领域比较多,物理学、化学、动物学,天文学等。
The cream of the crop ,每周都潮水般涌向编辑(部)。
Publish or perish,两个选择的确令科学家们为难。
科学家们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两大期刊上,与期刊的影响力有关。两大期刊论文的引用率的确非其他期刊可以攀比的。
引用者多,Impact Factor自然高。作为论文价值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Impact Factor受到近乎病态的追寻,这是可以理解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