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斋主人一德居士---吉泽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zesheng 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文

德国亚琛之旅

已有 5414 次阅读 2010-11-28 12:2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德国, 感受, 亚琛

德国亚琛之旅

为参加第10届半固态加工国际会议,914日乘东方航空公司的班机,经过近12个小时的飞行,到达德国的法兰克福。法兰克福的机场很方便,下了飞机坐免费大巴就可到另一座航站楼的火车站。因为是早晨5点多,人较少,很快买到一张亚琛的火车票。这趟车是开往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的国际列车。上车的时候出了点麻烦,这趟车虽说是一列,前后两部分却不是一个车次,前部分是开往我要去的城市亚琛的,后部分则在途中的另一个城市科隆分离开到其他地方去。在德国的火车站旅客进站不需要检票,上车时问列车员,列车员说了声“前面”,由于自己英语水平实在有限,理解成了前面的那节车厢,而不是前面那列车,结果上错了车,好在因为找不到座位,又去问了一个列车员,才知道需要在科隆火车停下后立即到前面的那列车上去。不然还不知道出多少麻烦,闹出多少笑话。

亚琛是一座古老的小城,有1000多年的历史,20多万人口,建筑物都是独具匠心的欧洲风格,古朴大方,街道显得有些狭窄,却很整洁,大多都是像哈尔滨中央大街一样,用青石条铺成,显得很耐用。许多大大小小的建筑物前都有休闲的场所,或大或小,摆着桌椅,供人们晚间出来娱乐,广场上夜生活的年轻人在高歌,年长的在饮酒闲聊,桌上点着蜡烛,人们生活得特别的悠闲,在享受着美好人生。

承办这次会议的是德国的亚琛工业大学和比利时的列日大学。16日的开幕式及特邀报告在比利时的列日大学的一座古堡里举行,既然是古堡当然就很古旧,也比较狭小,但却很有古色古香的味道,很有文化气息,旋转的楼梯,大堂边上还有一口古井,不过已废弃不用,井盖上盖着一块大玻璃,可以从玻璃上面看到井下去。据说这座古堡是比利时一位著名作家留下的,当然是一座文化古迹,不知是否受到保护。中午我们在这里吃了一顿法国大餐,说是大餐,看样子大家都没吃饱,尤其是中国人,听说在国内要是吃这样一顿法国餐,一个人需要六七百块钱。晚上会议安排游览了列日市区,市区内也大多是古老的建筑。如果要说保护的话,恐怕所有的建筑都要保护起来,实际上这里的人们确实把它们保护得很好。组织者带我们到一座大概是以前官员们开会或者议事的建筑里,主人致了欢迎词,并端上来了红酒招待国际友人。这座建筑更是老得不行,楼梯、室内设施都是木造的,走起路来嘎嘎作响,估计只能供人们参观了。

17日的会议在亚琛继续召开,因为是在一家酒店,会议的设施都很现代,不过我注意到几个会场所使用的投影仪都是MADE IN CHINA,而在我们中国呢,好像都是MADE IN JAPAN,不可思议。晚上会议安排了一场晚会,餐饮娱乐合一。合唱团的歌声充分展现了欧洲文化的魅力。香港嘉瑞集团深圳公司的姜永正总裁代表中国代表团在会上邀请各国同行2010年相聚北京,参加第11届半固态加工国际会议,同时介绍了北京近几年的发展和举办奥运会的盛况。从各国朋友的掌声中听得出大家对北京会议的期待。不过会议的另一个节目魔术表演中魔术师的一句话使在场的中国人很是郁闷,也刺痛了大家的心。当魔术师把参与者的金戒指变成了一块电子表的时候,说了句“MADE IN CHINA,据留学生讲,在欧洲,中国货就是“便宜货”,当然也是便宜没好货了。由此,几个中国人在聊天的时候都谈到了对听到这句话的感受,也深深地感到了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如何踏踏实实地把中国的科学发展起来,技术搞上去,把自己的产品做精、做细,应该引起科学工作者和有远见的企业家的思考。不能再粗制滥造,靠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和过度消耗资源来争取国际市场了。

参加这次会议并作学术报告的中国人(包括两位台湾学者)一行10多人,占了参会人数的十分之一,有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康永林教授及其团队,北京有色院的谢水生教授、张志峰教授及其团队,还有华中科技大学的吴树森教授、南昌大学的杨湘杰教授等。中国代表团带去的论文涉及到半固态制坯、半固态制浆、半固态成型、数值模拟等,各有特色,可是总体感觉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深度还有欠缺。在半固态理论研究方面德国人研究的更深入一些,而在应用研究方面,韩国则走到了前面。

会议结束后,在曾经留学亚琛工业大学的王开坤教授的引导下,中国代表团参观了亚琛工业大学的铸造研究所和塑性加工研究所,这两个所的设备设施应该说是国内的大学没有法比的,是世界一流的,特色明显。铸造所的一个研究方向是熔模铸造,主攻汽轮机叶片,挂壳设备正在工作;另一个研究方向则是半固态流变成型,一台布勒公司630吨压铸机正在试验。在塑性加工研究所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两台设备,一台是大型锻压机,配有机械手,另一台是研究微型件塑性加工的设备。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把事做细、做实、做出特色,我们的研究才有出路,我们的事业才有发展。

努力吧,同行们!

2008919吉泽升写于法兰克福至上海的飞机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2360-388219.html

上一篇:引导 指导 教导---谈研究生培养
下一篇:应该对实习学生进行哪几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收藏 IP: .*| 热度|

4 向峥嵘 王辉 xiangwen huxuanlai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9 0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