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vi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avier

博文

[转载]郗凤明:碳中和背景下生物质能多元利用路径的节能降碳潜力分析 | Innovation Webinar

已有 1072 次阅读 2023-6-22 23:4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The Innovation编辑部推出品牌学术活动 “Innovation Webinar线上讲座:北京时间每周六21-22点,小编邀请The Innovation的作者/编委,科普化讲述他们在各自“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和背后故事……2023年6月24日,小编邀请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郗凤明老师!

Editorial TheInnovation创新 2023-06-21 00:01

碳中和-640.jpg

Fig.1 Poster | 讲座海报

论文信息

文章题目

Benefit analysis of multi-approach biomass energy utilization toward carbon neutrality

碳中和-f2-640.png

Fig.2 Graphical Abstract | 图文摘要

DOI: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3.100423


Website |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3)00051-6


Citation | 引用信息

Wang J., Fu J., Zhao Z., et al. (2023). Benefit analysis of multi-approach biomass energy utilization toward carbon neutrality. The Innovation. 4(3),100423.


WeChat Promotion | 微信推送

“节能降碳利器”生物质能多元利用模式

点击阅读


Live

平 台腾讯会议、微信视频号、微博、快手、蔻享、科研云、科技日报

会议主题:碳中和背景下生物质能多元利用路径的节能降碳潜力分析——郗凤明

会议时间:2023/06/24 21:00-22:00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 北京

点击链接入会,或添加至会议列表: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LWvzH8KPZZK3

#腾讯会议:277-930-624

复制该信息,打开手机腾讯会议即可参与

image.png

摘 要

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推动下,能源体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生物质作为可再生的碳源,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贮存太阳能,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之一。生物质能源作为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开发潜力大、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在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生物质能源的清洁转化与利用已成为清洁能源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其零碳属性、负碳排放作用以及先进的转化技术促进了未来生物质能清洁产品的大发展。生物质能开发与未来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将使生物质能应用更加灵活多样、充满想象,将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发挥生物质能的巨大节能降碳潜力,能够让我们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本报告将从生物质能多来源、多技术转化路径视角阐明我国生物质能的节能降碳潜力,呼吁加强对生物质清洁能源产品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政策支持。

报告人

image.png

郗凤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区域低碳发展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得者,辽宁省碳达峰工作专家组成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主要从事矿山生态修复、碱性矿物碳吸收、新能源发展等领域研究。在Nature、Nature Geoscience、The Innovation、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Energy Polic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批发明专利7项,获得省级奖励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2项,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专题项目2项,国家973专题项目1项,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CDM基金项目3项,省地方政府项目10多项。

直播观看人数

人数-640.png

人数2-640.png

人数3-640.png

表1 已有15,961,180人次观看直播

科学网—[转载]探索饮食、益生菌和肿瘤免疫治疗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兴范式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电荷调控:增强疫苗免疫效力的新方法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将社会神经科学融入自主驾驶人机交互行为理解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高分辨率卫星观测助力解决水文研究新难题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人工冬眠是科幻还是科研?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时空深度挖掘,AI赋能城市计算新时代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理解区域气候变化中更复杂的多维相互作用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黑洞燃料的直接观测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流浪地球2:一次科学家与电影人的双向奔赴

科学网—[转载]从地底到深空:核天体物理实验帮助解开古老恒星中元素产生之谜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智能无人集群威胁将至,如何防御和对抗?|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肠道干细胞逆行:结直肠癌预防的新启发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揭开人体膜解剖的神秘面纱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填充观测天文学的参数空间

科学网—[转载]漫漫“长征”路之艾滋病疫苗研发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末次冰盛期气候塑造了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功能多样性格局及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科学网—[转载]载人深潜视野下的克马德克海沟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新一代智能避障:仿生视觉模拟助力安全驾驶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神经髓鞘脂质-神经信息传递的马其顿防线

科学网—[转载]大亚湾实验发布中微子振荡最精确测量结果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 太阳爆发活动的数据驱动模拟

科学网—[转载]绝缘量子材料中的热霍尔效应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源于牙釉质且超越天然牙釉质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新范式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氮杂环丁烷的简洁构建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干细胞自组装形成合成胚胎的细胞力学机制 | The Innovation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期刊-640.png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4个国家;已被123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96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7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等数据库收录。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

www.the-innovation.org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image.png

image.png


期刊标识

期刊标识-640.jpg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97842-1392631.html

上一篇:[转载]探索饮食、益生菌和肿瘤免疫治疗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兴范式 | The Innovation
下一篇:[转载]The Innovation Life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收藏 IP: 180.79.225.*| 热度|

3 刘朝峰 何潇 罗会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