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vi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avier

博文

[转载]Dragon Man (龙人): 一个新发现的人类支系 The Innovation

已有 2434 次阅读 2022-10-3 20:5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在中国哈尔滨几十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一枚保存近乎完整的古人类头骨,研究者认为它代表了一个新的人种,将它命名为“龙人”(Homo longi。龙人与我们智人有什么关系?龙人从哪里来?最新一期The Innovation封面文章为您揭晓答案。

Xijun Ni TheInnovation创新 2021-06-25

https://mp.weixin.qq.com/s/qQBe3DhF_kMfwejPly_6Qg

发现于哈尔滨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存非常完整,包括眼眶内部、鼻甲骨、颅骨底部等精细结构都得以保存。这枚头骨非常大,而且十分粗壮,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兼有原始和进步两方面的特征 (图1)。比如它的眉脊厚而长,颅骨穹隆低矮,没有明显的球形隆起,枕部项平面明显朝向腹面;同时它的颧骨较矮而平,具有浅的犬齿窝,吻部相对后缩,这些特征都是智人才具有的特征。并且,它的脑容量达到1420毫升,属于智人的脑容量范围。

龙人-640.png

图1 龙人头骨化石

研究者提出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具有独特的特征组合,代表了一个新的人种,命名为“龙人”(Homo longi)。龙人非常强壮,可能是对高纬度地区寒冷冬季的适应,曾在亚洲北部广泛分布

龙人头骨最初发现于1933年,2018年被捐赠给河北地质大学。由于发现历史很长且发现者已去世,原始的地层信息变得非常模糊,这为准确判断化石的年龄带来不确定性。作者为此开展了X射线荧光分析、稀土元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铀系法测年等研究工作。通过比较头骨上的沉积物与钻孔沉积物以及发现于同区域的哺乳动物化石的地球化学指标,发现多条证据都表明龙人头骨可能出自“中更新世”晚期的湖相地层,其年龄可能大于14.6万年,小于30.9万年。这一时间段正是智人与其他古人类分开演化的关键时期。

为分析龙人与智人、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直立人等人种或人群的系统演化关系,研究者建立了超过600项特征、近100件对比标本的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简约性分析和贝叶斯分析。结果发现,智人、尼安德特人和龙人所属的支系都是单系类群,龙人支系与智人是姊妹群,有着最近共同祖先(图2)。传统观点认为智人与尼安德特人是姊妹群,新的研究结果颠覆了这样的看法,并且表明智人、尼安德特人和龙人有着更加古老的分异时间,可能早在100万年前就走向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图2)。

龙人-f2-640.jpg

图2 人属的系统演化关系

基于新建立的系统演化关系树,使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生物地理学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更新世古人类可能处于相对隔离的小种群状态、但具备长距离偶然扩散并成为建群种的能力。在非洲、亚洲和欧洲之间,古人类存在多方向的扩散,不仅仅有走出非洲,也存在走入非洲的扩散,研究者称之为“穿梭扩散模型”(图3)。这一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人属物种或种群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状况。

https://mp.weixin.qq.com/s/qQBe3DhF_kMfwejPly_6Qg

图3 穿梭扩散模型(点击链接)

生物地理学模拟分析的结果还表明非洲是人类演化的扩散之“源”(Source),而亚洲则更多的是人类演化之“汇”(Sink)

在智人走出非洲之前,龙人、大荔人、金牛山人、华龙洞人、夏河人等所属的支系,作为智人的姊妹群在亚洲已经演化了数十万年(图4)。这一支系很有可能在基因和文化方面影响了后期到来的智人种群。

龙人-f4-640.jpg

图4 龙人和他的生活环境(赵闯 绘)

总结和展望

通过对龙人头骨化石的研究,作者认为龙人支系是在亚洲长期演化的智人的姊妹群,人属的各个人种或种群在欧亚非之间的地理扩散是多方向的——“穿梭扩散模型”。亚洲成为人类演化之“汇”可能与亚洲很高的生境多样性有关。关于龙人的研究也表明,中国东北可能是古人类演化的重要区域,未来的研究需要特别关注这一区域,从“更新世”人和动物化石、生态环境和人类遗存角度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image.png

图5 Cover of Volume 2 Issue 3

Interview: 编辑部和作者们的互动

https://mp.weixin.qq.com/s/qQBe3DhF_kMfwejPly_6Qg

Video 1 编辑部采访作者(中文版)

Video 2 Dragon Hunters Find Dragon Man

已有30多位记者采访了作者;编辑部后续将汇总这些报道(Embargo: 北京时间2021-06-25 11:00pm,任何相关报道都不会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出现)。

The authors took the interview of journalists from China, USA, UK, Denmark, Israel, Mexico, Egypt, Spain…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image.png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二卷第三期发表的三篇文章:

1(Commentary):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Harbin cranium represents a new Homo species.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1.100132

Citation: Ji Q., Wu W., Ji Y., Li Q., and Ni X. (2021).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Harbin cranium represents a new Homo species. The Innovation 2(3), 100132.


2(Article): Massive cranium from Harbin in northeastern China establishes a new Middle Pleistocene human lineage.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1.100130

Citation: Ni X., Ji Q., Wu W., et al., (2021). Massive cranium from Harbin in northeastern China establishes a new Middle Pleistocene human lineage. The Innovation 2(3), 100130.


3(Report): Geochemical provenancing and direct dating of the Harbin archaic human cranium.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1.100131

Citation: Shao Q., Ge J., Ji Q., et al., (2021). Geochemical provenancing and direct dating of the Harbin archaic human cranium. The Innovation 2(3), 100131.

作者简介

季强,河北地质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亚洲恐龙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百千万跨世纪人才工程”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鸟类起源、哺乳动物起源等。


Chris Stringer, 国际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自1973年起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是该博物馆人类演化研究中心人类起源方向的研究带头人,同时也是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客座教授。Stringer研究和发表了大量关于人类演化的论文和专著。最新的两本著作包括《不列颠,一百万年的人类故事》和《我们自己的故事》。


倪喜军,The Innovation编委,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古灵长类学与古人类学研究。主要学术成就包括:把类人猿起源时间前推1000万年;提出灵长类日行性起源说;提出“始新世-渐新世演化滤器”,解释了亚洲类人猿间断式演化和类人猿冠类群非洲起源的可能原因;提出亚洲北部11000年前出现复杂社会萌芽的古人类学证据。

往期推荐

科学网—[转载]姜鹏:中国天眼工程 | Innovation Webinar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 太阳爆发活动的数据驱动模拟

科学网—[转载]月壤之美 Innovation Webinar

科学网—新的人种:龙人?The Innovation第二卷第三期封面文章报导最新发现

The Innovation | 如果福岛核废水入海,海洋将无“净土”


The Innovation | “HGP: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衷和使命是什么?


The Innovation | 300多头大象连环“凶杀案”:凶手是谁?


The Innovation | 垃圾焚烧:是节能还是污染?这笔账要好好算一算...


期刊简介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48个国家/地区;每期1/4-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已被108个国家/地区作者引用。目前有195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3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等数据库收录。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期刊官微二维码-640.jpg

视频解读:Omicron为什么更加“温和”-科学网视频-科学网 (sciencenet.cn)

第3卷第3期视频解读-科学网视频-科学网 (sciencenet.cn)

The Innovation 创刊视频-科学网视频-科学网 (sciencenet.cn)

期刊标识

期刊标识-640.jpg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97842-1357874.html

上一篇:[转载]祝融号首次揭示火星乌托邦平原地下分层结构 The Innovation Focus
下一篇:[转载]赵新全:三江源国家公园物种保护创新及实践 Innovation Webinar
收藏 IP: 180.79.225.*| 热度|

1 张一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