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tx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ytxl

博文

天才和凡人的距离

已有 4648 次阅读 2016-6-6 12:2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科学家, 创业, 成果转化, 技术成果

近日一篇演讲稿在网上疯转,标题鲜明:“施一公:不应该鼓励科学家创业”。作为热烈拥抱科技成果转化行业,希望藉此能够为中国科技崛起做一点实事的有志青年,以及一枚资深标题党受众,当下便转给一个相熟的工科老师,吐槽起来:搞基础学科研究的,没事儿瞎凑啥工程领域的热闹!


凡事三思而后行,古人这话真是没错,听人劝吃饱饭,也是真理。


几分钟后,细看了下施公的讲稿,就被自己应激反应里的肤浅狠狠地打了脸……这哪是讲科学家创不创业啊,这明明是案例教学版的人生差距:天才和凡人的人生差距。


施公的演讲即使是通过文字看,依然犀利。有个小细节很有意思,施公这次演讲的时间是2014年的一次留学人员联谊会,并非演讲内容在网上热传的近日。随手百度了下这次联谊会,所有的报道,哪怕是新华网这种官媒,也丝毫未提施公的演讲。以施公的学术地位以及社会影响力,有些诡异。细看一下联谊会主题也就不奇怪了:“本次大会旨在配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优势作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施公的犀利,可见一斑。


在演讲中施公有提到中国文化是不鼓励创新的,是要枪打出头鸟的。时隔两年才得以传播的演讲本身就是一个例证。施公转述了以色列总理关于教育方式的例子,说在他们的国度,小孩子上完一天学回到家,妈妈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老师回答不上来,第二个你今天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且不论施公是不是那个每天小孩放学回来问小孩子今天有没有听老师话的父亲,至少演讲的那一刻,我相信他一定做了一件让现场印象深刻的事情。


他的观点一点也不新鲜。


不论是举例十四五年前他的一个有用的基础研究发现吸引一家公司主动上门,从而论证,成果转化缺的不是转化,而是成果本身。用施公的话说,“这些公司就像那些禁毒的狗一样不停在闻,在看,在听,他们非常敏感,不可能漏掉一个有意义的发现。”所以也并不需要在转化上大费周章。


或者搬出Joseph Goldstein,因为发现了调控血液和细胞内胆固醇代谢的LDL受体,获得1985年的诺贝尔奖的大牛。这个大牛在Science杂志上写了篇文章,论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论述当年大牛本人只是做基础研究,所有后续的转化都是水到渠成,哪怕他后来成为了美国很多大企业的幕后控制者,包括辉瑞。


又或者言辞犀利:“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我们从领导到学校,从中央到地方,在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这是不对的。


且不论施公以上的观点是否有道理以及这些道理本身对普罗大众的适用性,但就观点本身而言,其实一点都不新鲜,真正新鲜的是,施公能够在这样一个有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和湖北省委书记出席的场合,公然和所有官方发言唱反调。这种事情换个普通的在二线城市二流大学任教的普通留学归国人员,我相信即使其有此感想并有机会发言,能够最终发表类似言论的概率也微乎其微。


这是天才和凡人第一层行为方式的差别: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差异。(此处并非指云泥之别的天才和凡人,天才二字也只是拿来打个方便的标签,代表那些个人成就已经从量变到了质变,有相当社会影响和个人能力的极其优秀的人类,比如施公。


这第一层差别的背后包含的因素有很多,往下追还有第二层。


第二层更为日常,打个简单的比方:在看颜值的社会里,美女和普通人必然面临全方位不同的世界,前者得到更多异性的追求或调戏,后者面临地更多是无视。


当然,如果娶回家当老婆,面对后者也许不能天天像看高圆圆一样赏心悦目,但至少是可以一起过日子的,柴米油盐,大不过生活。


拿有显著成就的科学家类比有显著颜值的美女,貌似有点不庄重。虽未有幸听过施公的课,但曾多方听过施的言论,以其性情,想来不至冒犯。


相信不论是找到诺奖得主JosephGoldstein还是找到施公要成果要合作的公司,在业内都是有相当的影响力,如此才能分拨人手关注前沿研究,及时定位新的有价值的基础发现,同时有能力后续投入研发资金,并且通过大规模量产将产品具体投入商业社会进而谋利。


这也是优秀企业的生存之道:不断创新,永远引领市场,占据定价优势,获取丰厚利润,从而有能力进一步创新。用打标签的方式快速归类,这是天才的方式。


而对于占据中低端市场剩余份额的中小型企业,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中低端市场产品的纯利润普遍不高,公司体量也不会大,能够用于研发及科研人才的资金有限,能够吸引到的人才也有限。在一线跑过企业了解过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的同行都有同感:这些中小型企业的难题大多并非尖端科研难题,自然不一定非要像施公这样的顶尖学者才能解决,只要能够找到在其行业内有系统知识背景和相关实践的老师,问题大多就已经去了一半;也有中小型企业要找新项目想转型的,对于新项目的要求也不必国际领先,只要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合适的赢利点以及合理的前期投入即可。


这是大多数凡人的打开方式:不求最好,也难以企及最好,实事求是立足当下过日子求发展而已。


科学家也是如此,有一批矢志不渝追求科学梦想的科学家真正地满足了科学家的定义,成了科学家三个字最完美最有力的注解;也有更大一批科学家,也许是天资也许是机会,并未在学术领域有重大突破,每日同样要为生计、为责任、为梦想、为欲求,劳其筋骨,在科学事业上和商业社会中辗转腾挪,慢慢添砖添瓦。前者在科学研究的世界中攻城略地,酣畅淋漓,被动地接受最世俗的奖励:金钱和名誉;后者同样有机会,但根据二八法则,往往是占据金字塔顶端百分之二十的群体获取了百分之八十的关注和资源,而剩下的百分之八十需要主动积极的去争取剩下的机会。


按照快速分类打标签法:前者是天才,后者是凡人。以上是差别的第二层:背后资源及其积累的差异。


还有第三层: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式差异。造成这种思维模式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所谓穷人思维或者寒门学子背后也是类似,有先天的个性化原因,也有第二层资源积累的迭代影响,打个比方:老爹是当官的,那儿子在身边过来过往估计也会见识不少官场思维和官场模式,待人接物大多像模像样,这是上一代资源对下一代思维模式的影响。


再来把思维模式具象化一点。


前两天电脑不停的蓝屏重启,查到原因是微软新增的补丁和电脑原有的某些硬件设定冲突。于是跟朋友吐槽windows系统的整个架构方式,完全跟苹果没得比。前者就是东西先上线了能用了再说,发现问题就打补丁,到现在成立几十年补丁还没打完。苹果就好很多,以更为系统性的思维去把控整体架构的稳定性,自然更胜一筹。不用说,苹果是天才的思维方式,而微软只是凡人的打开方式。一个从最开始就做好全局的谋划,谋定而后动;一个不停的出错纠错打补丁,小错不断,大错不犯。


后者听起来有点耳熟,像中学老师跟我妈的汇报。


有个个人非常欣赏的前辈,在我年少无知小错不断非常忙乱的时光,在我只能幻想有一天能够拥有坐看天上云卷云舒的从容以及终极平衡时,告诉我一句话:Life is driving under influence(生活就像一场酒驾)。很遗憾,当时我并没有顿悟,那时候的我如果在米国买酒估计要借用别人的身份证,无甚生活经验也不会喝酒。如今年岁渐长,有了故事和事故,硬件和软件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补丁,才知个中滋味,自己体会。


就这样……



本文首发于科创帮(www.kechuangbang.com)--- 全球技术资源共享平台

微信公众号(kcbang_c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89401-982786.html

上一篇:写在技术合作大时代:如果你的技术被“偷”了怎么办?
下一篇:中国要养成1万名专业技术转移人才,从哪里来?
收藏 IP: 120.204.70.*| 热度|

4 陈楷翰 陈南晖 符建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