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第二次“一带一路”之旅
岳中琦
应中国地质学会推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邀请,我在今年9月12日中午,从香港前往广西南宁市,参加了2017 China–ASEAN Forum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7年中国 – 东盟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这次论坛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论坛的宗旨在为气象水文、地质地震、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国内外杰出科学家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切实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它也在落实国家《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和广西“十三五”规划提出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从而,我们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这次论坛总体情况可参见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9-13/8330246.shtml和广西新闻网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70815/newgx5992d8e8-16441515.shtml的相关报道。
在13日论坛开幕式和主会场上,我认真地聆听了四位中外领导的致辞和七位专家和院士的演讲。演讲专家分别是郑功成教授、曾庆存院士、斯里兰卡科技部副部长Lakshman Seneviratne先生、丁一汇院士、巴基斯坦Tariq Bashir 博士、何满潮院士和崔鹏院士。他们就气象、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领域的防灾减灾救灾新进展和挑战做了分析和总结。其中,崔鹏院士提出了China-ASEAN Allian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中国-东盟灾害风险减低联盟)倡议(下图)。
我的邀请报告被安排在14日上午举行的题目为《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平行分论坛。这个分论坛共计有11位专家,做了邀请报告。他们分别来自亚洲备灾中心、南洋理工大学、云南省地震局、印尼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国家实验室、巴基斯坦气象局、泰国气象发展局、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泰国科技部水文与农业信息学研究所、香港大学和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他们的报告包括了提升亚太地区御灾能力中发挥作用、亚洲自然灾害的演变风险、中国-东南亚毗邻区大震活动地球动力学研究、人为森林火灾缓、热浪及巴基斯坦热浪预测系统、2011年泰国严重洪灾、亚太地区城镇搜救能力建设与灾害响应、水资源管理的科技实施和灾后重建、以及地区合作。
我的论坛报告题目是Methane Gas Caus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and Avalanches (地震、火山和山崩的地下高压甲烷气体成因与机理)。在报告中,我指出,东盟十国地区有大量地震、火山和巨大山崩滑坡,同时又地下存在大量油气和煤田。之后,我提出,地下存在一种造成这些自然现象的共同原因吗(下图)?
根据我的研究,我分别汇报和论证了这些自然现象的一种共同成因。它就是存在于地壳深部的极高压甲烷气体。地壳深部极高压甲烷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和山崩,以及充填了浅层盆地岩层孔隙,形成了油气田。地壳深部极高压甲烷气体是地幔地核高温高压物质形成,在地幔和地壳之间聚集,形成了一层厚度极薄的极高压、高密度甲烷气体球圈层。这个气球圈层导致了高山和陆地地壳相对于海洋地壳的隆升。因此,东盟各国地下存在海量甲烷天然气体,开采这些天然气体既可获取天然气能源资源,又可减低和控制地震、火山和山崩滑坡灾难。造福当地人民。
在13日下午,我应邀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进行交流和访问。我做了题目为《汶川大地震的多种现象与极高压甲烷气体制震解释》的学术讲座。参见地震局相关报道:http://www.cea.gov.cn/publish/dizhenj/464/495/20170914163810706379554/index.html和http://gxdzj.gov.cn/html/zhxx/20170914/15097.html。
我详细地介绍了,10年来对汶川地震的研究资料和理论分析。首先介绍了构造地震成因与预测研究现状与问题。再介绍了我提出的构造地震的极高压甲烷气成因假说。之后,极其详细地介绍了2008汶川地震M8.0的18种现象,并用地下深部极高压甲烷气体对这些现象分别进行了科学解释。再进一步地分析了造成地震地壳深部甲烷气体是如何充填到上地壳(四川盆地)天然气田中的。之后,又分析和论证了造成地震的断裂带物质为什么必然是气体,它的化学成分为什么必然是甲烷(CH4)。
我指出,高压气致震理论与传统弹性回跳致震理论在力学上的唯一区别是断裂带有或无气体。虽然这唯一差别,但是,它们的实际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下图),足以动摇现今多种固体地球科学理论。
我曾在1984年夏季来过南宁,访问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那时,我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攻读地球动力学专业硕士。北大地震地质专业刘锡大老师带领我从北京来到南宁,进行了二个月的百色盆地地震地质野外考察。我是乘火车来南宁,再回北京,一路考察了不少城市。这次野外地震地质考察旅行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认识、江山多娇的见识,也锻炼了我的心身,在各个方面收获都巨大。
33年后,再来南宁,内心自然激动。因此,在12日下午从香港到达南宁,入住南宁饭店之后,我就参观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步行了南宁饭店附近的街道、和观赏了穿过南宁市中心的邕江(下图)。还在13日晚上,游看了中山路美食街。我见证了南宁城市的变化、发展和繁荣。见到这座繁荣、绿色和活力的新南宁而激动和高兴。同时,也进一步地了解了广西的地震情况和地震局卓越的地震监测和抗震应急工作。
在14日下午,参观了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http://www.caexpo.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387。我见到了来自越南、缅甸、泰国、老挝、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里西亚、柬埔寨、文莱等地的各种各色商品与文化,也见到了当地人民踊跃观赏、品尝和购买(下图)。我感到极为高兴。
在这次论坛上,我见到不少防治地震地质灾害专家朋友和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同他们交谈总是既让我增添动力和活力,又让我增进感情和友谊。
在此,我再次感谢,中国地质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论坛组织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论坛上交流的新老朋友,以及接待我的几位论坛自愿协助大学生和司机。
感谢他们让我有了这丰富的第二次“一带一路”之旅!
2017年9月15日19:00写成于香港大学602办公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