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zhi39728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zhi397288

博文

蚊子出没,请注意! 精选

已有 15213 次阅读 2014-6-15 00:5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基因, 疾病, 传染, 蚊子

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阵阵热浪的侵袭。缺少了凉意的夜晚,人们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而此刻,却是蚊虫大军盛宴的开始,它们死灰复烯,开始大举出没,为所欲为。在令人们又痛又痒,苦不堪言的同时,还伴随着疾病的传播,让人不胜其扰。

地球头号杀手

近日,比尔盖茨在他的个人博客gatesnotes中提到,蚊子是地球上最危险的动物,其每年杀死的人数冠绝动物,把鲨鱼、狮子、鳄鱼这些危险动物都远远抛在后面。要知道,仅只是小小蚊子的一口叮咬,就可使因此而死亡的人数达到725000,真不可谓是不令人毛骨悚然呵!



可不要小瞧了这些小家伙!须不知,这些不起眼的小小蚊子,却已然是地球上的“老人”了。除了南极洲以外,在哪儿都能安家,家族还很庞大,蚊子亲属有2500种。它们的秘密武器就是刺吸式的口器,招惹了雄蚊子没事,他们爱吃的是花蜜和植物的汁液,雌蚊子可不是吃素的,一口咬下去不吃到饱可不会停,还会传染登革热、疟疾、黄热病、脑炎等。据世界健康组织统计,一只蚊子能够感染100多人,在非洲平均每45秒疟疾将导致一名儿童死亡。

蚊子之所以传播疾病,不是来自于咬完一个再咬另一个的交叉感染,而是将带有病菌虫卵的血液吸入体内,病菌和虫卵在体内繁殖,通过刺吸式口器感染下一个被叮咬的人。也许是幸事,蚊子并不会传播艾滋病、乙肝病毒,非热带地区的人受蚊子威胁较少,但它可能带来过敏这类让你又痛又痒的症状。

有的人会以为,看蚊子老围着沟渠打转那样,被它叮的人也肯定是有“味道”的。这一猜测会让相当大一群人尴尬,因为总有那么些人,在人堆里就是蚊子吸引器。其实蚊子是依靠感知人类的体温、呼吸中的二氧化碳、气味、颜色来选择目标的。体温高、呼出二氧化碳多的人、常出汗(蚊子喜欢微生物多的地儿)、穿深色衣服(蚊子喜欢深色,与趋暗习性有关)、孕妇(腹部体温较高)、喝酒的人会吸引蚊子的注意。

与蚊斗其乐无穷

既然知道了我们吸引蚊子的点,那么想办法让蚊子对我们失去兴趣,就是我们远离蚊子的方法。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研究人员去年五月份在Nature发文称,可以通过改变蚊子嗅觉基因orco的方式,来让蚊子不再钟情于人类。实验结果显示,改变了嗅觉基因的蚊子在没有二氧化碳的条件下不能分辨出人类,它们对于杀虫剂里的成分也不再抗拒。

而另一项洛克菲勒大学于去年年底发表的一项研究则发现,吸引蚊子的多种信号中,两种以上的信号组合在一起,才能对蚊子产生吸引(进化的策略,帮助蚊子辨别带热量的生物,而不用费力去叮咬发热的电机)。他们通过实验改变了蚊子感受二氧化碳的Grs基因,发现变异了的埃及伊蚊不再能发现二氧化碳。这一研究对于驱蚊产品的改进也有一定帮助。

除了让蚊子不能发现我们之外,科学家们还在尝试从蚊子内部来根本性的解决问题。比如,改造蚊子的基因,让他们不能再传播疾病。

巴西的科学家们将雄蚊子进行基因改造,这种蚊子携带的基因能够让后代无法活到发育成熟前,以达到消灭登革热的目的。但前提是科学家们先向巴西释放了1000多万只经过基因改造的雄蚊子。实验发现,转基因雄蚊使2013年6月至12月间的蚊子总数下降了79%。因此,巴西在今年特别批准了此项利用转基因来控制登革热传播的手段,成为世界上首个允许转基因昆虫商业化应用的国家。

这绝非首创。早在2011年,马来西亚就曾作过此项尝试。他们释放了6000只基因改造的雄性黑斑蚊到森林中,希望能借此扑灭登革热。因为雌蚊子一生只交配一次,如果雄性黑斑蚊与雌蚊子交配,产下的卵将无法孵化,登革热就可以被成功的扼杀在摇篮里了。

是友是敌

虽说嘛,蚊子这么可恶,人神共愤,用基因改造以“灭绝”蚊子应是大快人心之举,可不少生态主义者却一直处在深深的担忧之中。他们认为,基因改造蚊子将使蚊子肆虐的局面变得更不可控。而另一部分生物学家则认为地球的生态系统离不开蚊子——如果少了蚊子,原本为躲避它而选择固定路线迁徙的驯鹿可能更换路线,原有路线的生态会遭到破坏,许多以蚊子为食物的鱼要换菜谱,那些孑孓(蚊子的幼虫)曾大量存在的水塘中,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影响。。。

想必像我这般吃尽了苦头,对蚊深恶痛绝的人们,应该是听不进任何劝告的:无论如何,就是要消灭掉所有蚊子!至少,要自扫门前雪,先将周遭的蚊子赶尽杀绝,一个不留。

当然我也承认,存在即有其合理性。整个世界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物种的存在并非单一孤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其中的错综关系、是非曲直,有待生态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和评述。

不过,在学界讨论结束之前,多买几种驱蚊水灭蚊器——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准备好和蚊子战斗到底吧。看似这才是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上上之策! ^_^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687-803436.html

上一篇:你有拖延症?还是工作狂?
下一篇:舌尖上的味蕾,基因里的偏好
收藏 IP: 116.6.99.*| 热度|

24 吕喆 周华 孔梅 罗帆 曹建军 李宇斌 张晓锋 梁建华 廖晓琳 戴小华 唐凌峰 张庆费 赵凤光 吴顺凡 董侠 马春旺 徐明昆 刘光银 陈筝 张钫 biofans duhui1122 eastHL2014 dreamworl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