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如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志东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和纷杂的年代,在心灵深处保持一片宁静的时空。

博文

原创工作发表难之叶公好龙 精选

已有 12361 次阅读 2021-1-4 09:56 |个人分类:感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科学网上一个热点话题是原创工作发表难不难?以真傻为代表的认为原创工作发表难,以王立新为代表的认为原创工作发表不难。那么,原创工作发表到底难不难?大呆认为:原创工作发表难。

要讨论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原创工作。所谓原创,就是原始创新,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工作。但是,只要提倡什么东西,鼓励什么东西,因为牵涉到各种利益,我们就会将这些东西(以及相关的名词)搞残。这些年我们搞残的好东西(名词)包括:创新、SCI、影响因子、高档刊物(包括CNS),正在搞残的名词就是原创、颠覆性。所以,大呆在这里要讨论的就是真正的原创和颠覆性,而不是那些假冒的原创和颠覆性。真正的原创和颠覆性是提出具有原始创新的新理论、新思想,并且发展出一套新的理论架构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的科学难题,促进科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原始创新的工作肯定具有颠覆性。当然,评价原创工作意义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其颠覆性的程度,看其到底是在什么层次、什么领域范围具有颠覆性。现在,已经很难做出牛顿、普朗克、爱因斯坦那样具有革命性的重大颠覆性的原创工作了。因为量子力学、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已经构建得非常扎实,学科划分非常细,每个科学家都在本人的专业领域从事非常专门的研究,要想做出超越量子力学、相对论的工作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当然,不排除在量子力学、相对论的理论框架内做出比较有原创性的工作,毕竟目前的理论还不能够包打天下,还有许多无法解决的科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这些难题的解决必然提供产生颠覆性思想的机遇。

大呆认为,研究工作发表的难易程度与创新性之间存在一个复杂的关系:

一)最差的工作发表最难,所谓最差的工作包括民科的工作、没有受严格科学训练的人做的工作、不认真的工作、不严谨的工作、不严肃的工作等,这些工作基本上属于垃圾,与原创根本不沾边。但是一些民科自以为做出了原创性的工作,但是实际上是错误的工作,或者是一些概念的借用和堆砌,根本谈不上是科学上的进步。这些论文很难通过同行评审。某种程度上同行评审就是将这些垃圾挡在科学共同体的圈外。

二)通常的科学论文,发表在越高档刊物的难度越大,通常对应的工作创新性越大,工作也越漂亮。这一点不用多说,大家都能够理解。高档刊物(如CNS)就那么几种,每年发表的论文就那么多篇,因为涉及名利双收,全世界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想在上面发表,竞争就非常激烈,难度大是可以理解的。不排除在高档刊物(如CNS)上发表原创性工作的可能性,毕竟科学家做出好的工作都想投一个高档刊物(也就是有影响力的刊物)。另外一方面,也不排除高档刊物上有一些水文,毕竟这是一个编辑、审稿人、作者构成的圈子,有圈子就有江湖。也不排除高档刊物上有一些造假论文,因为高档刊物追求既创新又漂亮又吸引眼球,而科学研究的数据有可能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对于通常的科学论文,通常用高档刊物、影响因子等做评价指标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原创性工作的确存在一个天然的天花板:有些原创性的工作无法在高档刊物上发表。

三)原创工作发表难。真正原创性的工作发表难,不但很难发表在高档刊物上,甚至也很难在普通的SCI刊物上发表。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创性的工作突破了原来的理论架构,提出原创的学术思想,无法轻易地被同行理解和接受。同行往往用旧的知识、思想体系以及旧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原创工作的正确性。原创性的工作可能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需要精通多学科知识的专家才能辨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而现在专科训练的科学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跨学科的投稿常常会被认为是非专业的研究工作,甚至被认为是民科工作。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原创工作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民科工作,也就是最差的工作(最难发表的工作)。如何从一大堆鱼目混珠的垃圾论文中挑出一个原创性的工作确实需要非常高的科学素养和专业鉴赏力。原创工作难以发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刊物的编辑和审稿人不想承担发错了论文的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保证不发表错误的论文是最明哲保身的选择。可以说,出版社和刊物(以及编辑)是叶公好龙,一方面希望能够发表原创性的工作,一方面当真正的原创性工作送到他们手中,他们可能又被吓着了。

科学研究与艺术(包括绘画、音乐)是相通的,一个真正原创性的工作诞生之时,迎接它的肯定不是万众异口同声的欢呼,一定是有赞赏和反对的交锋。一个科学家既然选择了科学探索之路,做出原创性的工作,就是要面对和处理好发表难这个问题,甚至要面对发表后同行的批评和责难。

注:大呆是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的,大呆已经做出两项原创性的工作:一是铁磁性三维伊辛模型精确解,为物理学百年难题;二是自旋玻璃三维伊辛模型的计算复杂度,为计算机领域的重大问题。在这两项工作的发表过程中大呆深刻体会了原创工作发表难,具体的细节以后有机会再详细介绍。

三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研究相关论文链接:

  1. 提出两个猜想:Z.D. Zhang, Philosophical Magazine 87 (2007) 5309. https://doi.org/10.1080/14786430701646325

  2. 初探数学结构:Z.D. Zhang, Chinese Physics B 22 (2013) 030513.

    https://doi.org/10.1088/1674-1056/22/3/030513

  3. 证明四个定理:Z.D. Zhang, O. Suzuki and N.H. March, Advances in Applied Clifford Algebras 29 (2019) 12. https://doi.org/10.1007/s00006-018-0923-2

    自旋玻璃三维伊辛模型计算复杂度研究相关论文链接:

Z.D. Zhang, J. Mater. Sci. Tech. 44 (2020) 116.论文链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44-1265601.html

上一篇:自旋玻璃三维伊辛模型的计算复杂度
下一篇:原创工作发表难之慧眼识珠
收藏 IP: 59.152.39.*| 热度|

48 张成岗 刘立 曾杰 尤明庆 檀成龙 秦四清 王安良 郑强 郭维 杨正瓴 崔树勋 晏成和 彭真明 郑永军 谢力 武夷山 王崇臣 黄永义 杨小军 汪晓军 李毅伟 苏保霞 马耀基 曾纪晴 钟定胜 梁洪泽 黄河宁 郑智捷 郭胜锋 高友鹤 李文靖 姚伟 赵国求 许培扬 陈南晖 李东风 田云川 李世春 朱鸿源 林建荣 李斌 李学宽 孙颉 谭平连 刘用生 李昌 高宏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