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ni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onion

博文

DNA synthesis抑制剂-Triciribine

已有 2483 次阅读 2016-1-11 10:2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Triciribine

 

  Triciribine是一种DNA synthesis抑制剂,也抑制PC3细胞系中的Akt和CEM-SS,H9,H9IIIB,U1细胞中的HIV-1IC50分别为130 nM和20 nM;对PI3K/PDK1没有抑制作用;作用于缺乏腺苷激酶的细胞,活性降低5000倍。Phase 1/2。

    Triciribine是一种DNA synthesis抑制剂,也抑制PC3细胞系中的Akt和CEM-SS,H9,H9IIIB,U1细胞中的HIV-1IC50分别为130 nM和20 nM;对PI3K/PDK1没有抑制作用;作用于缺乏腺苷激酶的细胞,活性降低5000倍。Phase 1/2。

      Triciribine的剂量为1-10 μM时生长抑制的效果最佳。像dosnstream p70S6K一样Triciribine基本在100μM (IC50 = 130 nM)时可以抑制Akt的磷酸化作用。Triciribine抑制Nf1和Trp53突变的肿瘤星型细胞的生长,这种抑制具有梯度依赖的特性。Triciribine在GI50为1.7 μM时并不能完全抑制(最高可抑制率为69%)WHO II K1861-10系的生长,而对于更高级的肿瘤系(KR158, KR130, and SF295), Triciribine可以在更低的GI50值(0.4–1.1 mM)时产生更广泛的抑制(最高抑制率>80%)。重要的是Triciribine能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而对大多数普通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效率很低(GI50¼13.6 mM) [1]。Triciribine能抑制HIV-1, IC50为20 nM。用量为0.1μM时能产生>90%的抑制率,用量为5μM时能完全抑制多核体的形成。 在相同的细胞系中相关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当 Triciribine 浓度为46 μM时的选择性指数为2250. 利用HIV-1急性感染的CEM-SS, h9, 和 持续感染的H9III B 和 U1 细胞研究发现, Triciribine 可以显著的抑制HIV-1诱导的 p24 核心抗原的产生, 反转录酶和传染性病毒的产生,这种抑制具有剂量依赖的特性[2]。 Triciribine会抑制人前列腺癌PC-3 细胞系中的Akt 308位的酸酸和473位丝氨酸的磷酸化 以及Akt 的活性. Triciribine使PC-3 细胞对于TRAIL- 和 anti-CD95诱导的细胞凋亡更加敏感, 但是对于能引起DNA损伤的化疗依然具有抗性[3]。Triciribine 对于Akt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并不会抑制其它激酶的激活,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 磷酸肌醇依赖的激酶1, 蛋白激酶C, serumand 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 蛋白激酶 A, 信号传感器 和转录3 活化剂,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或者c-Jun NH2-末端 激酶[4]

 Riciribine按照 1 mg/kg/天的剂量对裸小鼠腹腔注射,可以抑制 OVCAR3, OVCAR8 和 PANC1 肿瘤的生长, 分别使Akt过量表达了90%, 88% 和80%。 然而, Triciribine 对OVCAR5 和 COLO357细胞的生长基本没有影响[4]

 

参考文献

[1] Gursel DB, et al, Nero Oncol, 2011, 13(6), 610-621.

[2] Kucera LS, et al, 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 1993, 9(4), 307-314.

[3] Dieterle A, et al, Int J Cancer , 2009, 125(4), 932-941.

[4] Yang L, et al, Cancer Res, 2004, 64(13), 4394-439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1593-949569.html

上一篇:Perifosine生物活性及推荐用法
下一篇:Alectinib (CH5424802)是一种有效的ALK抑制剂
收藏 IP: 58.32.20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