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anp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nanping

博文

古代的“屋同制”

已有 892 次阅读 2024-4-13 10:43 |个人分类:练习说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我国古代,不论走到哪里,官管建筑制式相同(民间建筑不甚严格),看上去都一样。中国古代不止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还有“屋同制”。

近千万平方公里面积国土,为什么会有“屋同制”?

首先,秦以降2000多年,中央集权政治模式稳定不变为“屋同制”的重要基础

其次,工官制度建筑礼制化直接造成了“屋同制”

据记载,在远古的尧舜时期就设有掌管全国(或者部落、联盟)工程建设的官员了,官名“共工”,当时被任命为“共工”的人名“垂”():

《书·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鸠僝,筹集工料,从事或完成建筑工程。《书·舜典》:“咨垂,汝共工。”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序官》:“垂作共工,利器用。”注:“应劭曰:垂,臣名也,为共工,理百工之事也。

也就是说,大约五帝时就初步打下全国(或者部落、联盟)统一管控工程建设的基础了。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民间建筑工程规模小,营造简单,建造者自政府工程(如宫殿建筑、官建筑等)规模大,结构复杂,建造技术含量高,工程费用涉及国库开支,需要设立专门建设管理制度最迟周代起设置工官制度掌管政府工程工官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工官制度专门为王室、宫廷、府服务的官营土木营造事务制度。工官制度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工官代名“司空”、“司工”秦代“将作少府”代名“将作大匠”隋以后“将作监”,并设“工部”,负责的官“将作监丞”、“工部尚书”清朝取消“将作监”,保留“工部”,另设“内务府”,掌管坛庙、官署、苑圃的营造事务。

《周礼·冬官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有关建筑工程的技术记载与规定,《冬官考工记作为《周礼》的一部分,后一直被奉为建筑活动方面之圭臬,或可称为中国建筑统一化之滥觞。

后来《冬官考工记的内容逐渐详尽、系统化。基于《冬官考工记,经发展、完善,终于形成了结构和构造技术、制式等“标准化”、“模数化”,统一化的中国木构建筑体系。到宋代达到最高水平,以著名的《营造法式》为代表。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虽然频繁,工官制度没有改变,工官制度下辖的官管工匠技术队伍非常稳定,建筑技术必然平稳延续。受改朝换代影响,建筑可能会有枝节上的改变,不会有大的变化。

将礼制思想纳入建筑体系后,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建筑礼制化,必须要有统一的建筑“制式”,以及可操作的、数量化了的等级要求指标,例如“间”和“架”。

为什么中国会在世界上最早建立“标准化”、“模数化”的建筑体系?建筑礼制化和长期坚持工官制度主要原因。工官制度集权管理方式,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的模式,要让自己负责的建筑活动经济高效、要保证所建建筑都符合“礼制”要求,“标准化”、“模数化”和统一化是必由之路,也就是“屋同制

民间建筑虽然“礼制”要求不严格,但限于经济条件与技术能力,没有大规模创新的可能,多是仿做成官式建筑的简化版。

2000多年稳定的政治体制+工官制度+建筑礼制化导致了屋同制

建筑多样性欠缺是“屋同制”的必然结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00375-1429486.html

上一篇:旧时百姓建房好“厌胜”
下一篇:紫矿
收藏 IP: 119.130.155.*| 热度|

18 杨卫东 刘进平 王从彦 陆仲绩 宁利中 尤明庆 孙颉 崔锦华 高宏 杨正瓴 张晓良 钟炳 郑永军 李学宽 王成玉 姚小鸥 段含明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