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链(铁索,铁锁,铁锁链,铁索链等等)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参见《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传》梁思成)。比起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来,这个发明在历史上实在无足轻重,也不可能有文献记载下发明者来。但是,把坚硬胜过顽石的金属疙瘩坨转变为几乎永不损毁的、强度极高而又柔软的绳索,发明者的智慧堪称伟大。
铁器时代之前是(青)铜器时代,无疑,铁链的技术源自青铜链技术。《说文》:“链,铜属”。(铜)链的起源很早,至少可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开始的青铜器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图1.蟠螭纹青铜提链圆壶(春秋)
图2.青铜提链鼓(春秋)
二款春秋青铜器上面的青铜提链造型优美,工艺已是非常精湛。
铜资源不多,铜价高,铜链不可能大量使用。进入铁器时代后,铁量大价低,铁链得以广泛使用。有趣的是,有记载古代铁链用量最多的很可能是打制刑具:
《六书故》:“今人以锒铛之类相连属者为链。”。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五》:“古者以铁连环系罪人谓之琅铛。”《汉书·王莽传下》记地皇二年(公元21年):“民犯铸钱,伍人相坐,没入为官奴婢。其男子槛车,儿女子步,以铁锁琅铛其颈,传诣钟官,以十万数。”如以每付刑具用一米铁链计算,光这一项就用铁链十多万米。
图3.古代琅铛具
然而,铁索链因其优越的性能很快被用于交通战略工程—造桥。
在没有更为可靠的实物或史料出现前,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在陕西汉中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铁索桥—樊河桥,《陕西通志》记贺令“樊河桥铁絙(大绳索之意)七十四丈(约244米)。”(《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有记载最早的铁索浮桥于东汉初年出现。现代跨江跨海的悬索桥发轫于铁索桥、铁索浮桥。(《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铁链虽不足道,却也曾有过创造历史的高光时刻。
1.铁索(锁)横江
“铁索横江”是依历史典故提炼的成语。
《晋书·王濬传》太康元年晋伐吴:“……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馀,暗置之江中,以逆距船。……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
王濬(西晋名将)令人制作火炬,灌以麻油置于船首,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猛烧,须臾铁链融化而断,遂大败吴军,于是晋师挥师吴都,吴主孙皓投降,三国一统大业告成。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图4.千寻铁锁沉江底
如果没有这几根横江的铁索链,晋师便顺江直下,这场战役就不值一提。没有铁索链虽然结果相同,但战役过程乏味,没有了历史典故,没有了成语“铁锁(索)横江”,没有了历代大家文人的咏叹,又会失去多少千古名篇?
2.飞夺泸定桥
“大渡桥横铁索寒”。天堑刀削斧劈,湍流险恶汹涌。13根玄黑冰冷的铁索链高悬、100多米长伸向对岸,不知多少黑洞洞的枪口对着高悬的铁索链。
图5.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的)
图6.飞夺泸定桥
图7.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战役,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人民日报》评论:(泸定桥)以中国红军长征期间胜利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壮举和英雄业绩而名扬中外,以“十三根铁链托起一个共和国”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先不要管发明是不是无足轻重,发明出来再说。到底怎样评价,历史说了算。
(图片取自网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