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anp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nanping

博文

清明岂能无柳(隋炀帝或助力折柳文化繁荣)

已有 1666 次阅读 2024-4-4 10:45 |个人分类:古建古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三月正是柳最美的时候。广州柳不多,有几株也不如北方的柳娇媚。

向李学宽老师的博文《碧水蓝天》借得美图欣赏,也说说柳的话题。

(取自李学宽老师的博文《碧水蓝天》)

           

我国种植柳树的历史始于三代。

柳有了,以柳寄托情感这样“形而上”的东西很快就出现了。《周礼》:“庶人无坟,树以杨柳”,《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折柳赠别之俗被认为始于汉代。《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古人折柳赠别(取自网络)

 

送别(佚名·隋代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以前,虽然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早已形成,以柳寄情的诗词也有,但远不如唐及以后兴盛。有一个原因或许不容忽视,即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了大运河,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河堤植柳。

《鉴戒录·亡国音》(后蜀何光远):“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

隋朝官方鼓励民众在河提上植柳,《开河记》 中有“大业中, 开汴渠, 两堤上栽垂柳。 诏民间有柳一株, 赏一缣, 百姓竞植之”。

大业杂记》:通济渠和邗沟“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

白居易《隋堤柳》:“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

大运河贯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古河道,把当时全国主要的大都市串联起来了,加上大规模的河堤植柳,无意中为“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之类活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从硬件层面极大地促进了“以柳寄情”内容诗词的兴盛。

隋炀帝或无意中成了唐以降“柳文化”繁荣的重要推手。这一推论非常有趣。

(图片取自网络)

————————————————————

附:摘唐代折柳诗句几例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张九龄)

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戴叔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00375-1428189.html

上一篇:朱顶红花(华南国家植物园)
下一篇:外出三叹
收藏 IP: 119.129.50.*| 热度|

19 刘进平 马鸣 尤明庆 王从彦 张晓良 杨卫东 宁利中 孙颉 钟炳 崔锦华 杜占池 王成玉 郭战胜 李学宽 杨正瓴 曹俊兴 郑永军 朱晓刚 高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