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近地雾霾的影响:“雾霾被子”厚度可达350米 3楼以下最脏

已有 4077 次阅读 2015-12-30 09:11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地风速减弱, 近地雾霾, 植树造林的负面效应

近地雾霾的影响:“雾霾被子”厚度可达350 3楼以下最脏

                   杨学祥

 

  法制晚报讯2015-12-29报道(记者李洪鹏)“大气环流形成的风速,造了几棵树就影响了风速,不太可能。”今天上午,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针对“最近雾霾重,很多人说风少是不是因为三北防护林的原因?”提问作出上述回应。

  “三北防护林影响了风速就有了雾霾,这只能说是一家之言。我认为大气环流形成的风速,造了几棵树就影响了风速,不太可能。”张建龙说。

张建龙称,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对风速肯定有影响,如果没有影响为什么还要增加植被来防沙治沙,减少沙尘暴。三北防护林可以降低风速。但降低风速是有限的,是地表风速。

http://news.qtv.com.cn/system/2015/12/29/013051501.shtml

这两句话是前后矛盾的,后一句话实际上已经否定了前一句话。

一项研究表明,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这是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分析了欧洲、亚洲、北美的800多个气象观测点的数据后得出的结论。该小组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地球科学》(NatureGeosciences)杂志上报告说,法国和英国研究人员分析了欧洲、亚洲、北美的822个气象观测点的风速记录,结果显示,从1979年到2008年,大部分地方的风速都有所下降,风速下降幅度介于5%15%之间。

研究人员认为,风速下降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了气流的传统活动模式,导致风速下降。一些地方的森林植被恢复和增长使得地球表面更为“粗糙”,也会起到降低风速的效果。这一变化对风力发电行业的影响目前还难以评估。因为气象观测点大多测量10左右高度的风速,而风力发电机组的风轮叶片多在距地面50100的高度,对这个高度的风速,目前还缺乏全球性的数据。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010181593384412807.shtm

专家指出,“雾霾被子”厚度可达3503楼以下最脏。按照普通商品房每层楼高3计算,10高度的风速降低对3楼以下雾霾影响最大。

专家表示,南京PM2.5的混合高度至少350,这个高度已相当于120层楼的高度,也接近南京最高楼紫峰大厦的净高,这就像是给城市盖了一层“厚厚的霾被子”,南京高楼也无一能幸免。

  城市上空350是蓝天“灰天”分界线。身处南京,只要几天不下雨刮风,就会发现城市上空被灰霾所笼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专家说,如果从紫金山高处看南京,你会发现,城市有着清晰的边界,边界上下的天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这个边界层之上,是蔚蓝的世界、清晰的天空,而在这个边界之下,是灰蒙蒙的空气,其中裹埋着厚厚的污染物,飘浮在近地层。

  江苏省环保厅总工刘建琳表示,南京这几年污染物厚度变大,PM2.5的混合高度至少350,有的时候,也会跑到离地面更高的城市上空,厚的有1公里

  南京大学大气系教授刘红年介绍,南京的高楼一般都在100以下,属于近地层。而按照普通商品房每层楼高3计算,南京市民居民楼也多在30-40的高度。也就是说,污染时段,南京几乎所有高楼都在污染气团中。

  总结起来,污染气团的出没规律是:夜里它飘浮的位置可能会低一些,晴朗的白天,因为扩散充足,它可能会飘浮到稍高一点的天空中。严重污染时段,PM2.5大气污染时空分布基本均匀分布。

他们认为无论是更“轻”的PM2.5还是更大的PM10“灰”粒,在越接近地面的楼层,才浓度越高。

南京环保专家曾监测发现:一到三层为浓度最高的区域,即10以下才是最脏的。数据显示,PM2.5浓度和PM10,浓度是1-3楼最高,后面就开始下降,并呈现分布均匀的状态。

http://news.sohu.com/20130304/n367735430.shtml

近地雾霾对人类的影响最大。

近地风速减少对雾霾的影响不能忽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6792.html

上一篇:近地雾霾和高空雾霾:治理雾霾不能固守部门利益
下一篇:未来几天雾霾持续 元旦后迎来强冷空气:关注雾霾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5 相宏伟 檀成龙 魏焱明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