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外滩踩踏事件理应有全面的调查和追责

已有 2665 次阅读 2015-1-2 15:3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踩踏事件, 管理追责

外滩踩踏事件理应有全面的调查和追责


  有人指出,避免此类悲剧发生更主要的责任在于政府。

http://tech.sina.com.cn/d/v/2015-01-01/doc-iawzunex8594270.shtml 


  事实上,竞争导致的压低运营成本使忽视安全风险成为必然,中国的旅游业也面临同样的处境:旅游点节假日人满为患,相关部门片面争取旅游人数而忽视相关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如果在人流密度超常风险增大时及时疏通人流,踩踏事件本可以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855519 


  2014年带血的句号:避免践踏悲剧发生更主要的责任在于地方政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644.html 


  2014年已经结束了,这带血的句号警醒管理者必须履行自己神圣的责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658.html 


   发生践踏事故在上海已经不是第一次。1987年上海陆家嘴码头发生踩踏事故,在这次事故中,共死亡66人、重伤2人、20多人受轻伤。是有史以来上海发生的最严重的践踏事故。

   为什么历史教训总是被忘记?

   有人指出,2010年11.15胶州路大火,2014年12.31外滩踩踏,4年两起重大城市灾难,均发生在上海这个中国最早进入现代化城市文明的地方,这个目前仍是中国现代城市管理标杆的地方,在令人心痛的同时,更应令人反思、警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676.html 


相关报道

新京报:外滩踩踏事件,“最坏打算”去哪了?

2015年01月02日02:39  新京报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外滩踩踏现场外滩踩踏现场

  ■ 社论

  外滩踩踏事件,凸显出当地有关方面“最坏打算”的缺失:在人群高度聚集地带的监控预警有纰漏;事发后缺乏应急预案。而对此事故,也理应有全面的调查和追责。

  新年初至,充盈的本该是欢庆氛围。可一场不期而至的劫难,让不少人心里罩上阴霾。就在2014年要翻篇的晚上,23点35分,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已造成36死47伤。目前,上海方面正全力应对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

  昨天,很多上海市民自发到外滩送上祭奠的鲜花;网上也弥漫着悲痛的情绪。此时此刻,“逝者安息”的默哀,也是最无力的追逝:如果时间可逆,或许惨剧可避免,可说再多“如果”都只能徒增内心苍白。但告慰逝者,不能止于喟叹。对人祸探本溯源,对事故全面调查,才是告慰应有的落点。

  对这次踩踏事故,很多人的直观疑问就是:在这起踩踏事件酿成的过程中,政府方面的预警与安防在哪儿?要知道,面对这类大型活动,政府本该在可预期的人流密集地点制定拥挤预案,如新年夜外滩人流可能有多少人,一旦现场人流超过预估容量如何分流等。而前期工作外,现场秩序维护和应急预警,也不该缺位。

  而据介绍,有关方面当晚确实也增加了街面观察力量和值班备勤,饶是如此,对此次大型活动系统化的安防应对仍显薄弱:从活动前的风险评估、警力布置、现场维持,到救援力量调度等,都跟不上“防祸患于忽微”之需。@上海发布就披露,截至当天22点40分,上海全路网客流已超过100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可相应准备并不到位,这也为出事埋下伏笔。

  从亲历者的讲述看,现场维持秩序的警察,就显得缺乏必要的手段,有的用喇叭喊话“警察叔叔求求你们了,别再挤了”;有的警察连喇叭也没有,“怎么拦都没有用”。现场与后方间的沟通,某种程度上处于失灵的状态。还有,在人流疏散上,也无周密计划与部署。很多人都将事故归因于,观景平台楼梯处有人上有人下挤在一起,形成对冲。而“对冲”明显与人流通道设计不科学有关:合理方式应是上下分道、进出殊途,也就是“单行道”原理;或者采用分割空间的办法,限制人群扎堆。

  在人群高度聚集地带的监控预警、现场处置上,没考虑到各种情况、消除某些盲区;事发后缺乏应急预案,只能靠警察人力“强制切入”,以至于局面失控。这凸显的,就是“最坏打算”的缺失。

  而这起惨剧,也给公众以提醒:对危险该有起码的预防与感知。像事故现场,明明已拥挤不堪,却还要“快点挤”,这是将自身推向危境。对应的,有关部门也应做好人流密集点提示和发出危险警告。

  “亡羊”后最好的补牢是系统化补缺。在香港,也曾发生过兰桂坊踩踏事件,而这也催生出一整套大型活动安全防范体系:港府会对民众给予必要的风险告知和人群疏散培训演练;搞大型活动时,警方会进行人流量评估,执行必要的限流措施,并划定责任田让每片区域都有专人维护,还有医疗人员配备及民安队支援等等。外滩踩踏事件能否也催生机制补缺呢?我们翘首期待。

  外滩踩踏事件,暴露出公共安全系统的结构性缺陷:那就是对大型活动风险把控不足,应急体系匮乏,预案执行欠缺。凡此种种,都亟须通过个案性反思去推动补缺。反思的第一步,就是对事故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和无遗漏的问责,并总结教训、引以为鉴。

(原标题:外滩踩踏事件,“最坏打算”去哪了?)

(编辑:SN171)

http://news.sina.com.cn/pl/2015-01-02/023931352584.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876.html

上一篇:高速路免费大拥堵和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假期人流过于集中
下一篇:厄尔尼诺天气与预测
收藏 IP: 119.51.56.*|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